因解说词中提到“可打击全球”,而备受关注的国产陆基井射式洲际导弹“东风-5C”,可谓是持续霸占多个平台的热榜。但相比之下,同样首次在9•3大阅兵中获得公开、但相对低调的“东风-31BJ”洲际导弹,或许才更能体现中国核反击战力的发展变化。东风-5C大到三台车才拉得下“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含金量五句话讲清楚东风-5C的强大 从名称来猜测,早期的“东风-31A”和“东风-31AG”应该分别对应“东风-31甲”和“东风-31甲改”,“东风-31BJ”则可能是“东风-31乙”型,字母J或对应的是“井”,即“东风-31BJ”是“东风-31”系列中的陆基井射型号。但与采用液体燃料的“东风-5”不同,“东风-31”系列采用了更为优越的固体燃料。 于是,一个问题来了。在已经保有“东风-5C”陆基井射式洲际导弹的情况下,为何火箭军部队还要寻求同为陆基井射式的“东风-31BJ”呢?在美国这里,其仅装备1款陆基井射式洲际导弹,即“民兵-III”,中国同时维持2款现役陆基井射式洲际导弹的做法,是否有几分浪费之嫌呢?不妨推测一番。 从某种角度来说,当下解放军火箭军的选择,恐参考借鉴了冷战时期的苏联战略火箭军,即在发展某一代新型洲际导弹时,同时研发2~3个型号,分别对应轻型洲际导弹、中型洲际导弹和重型洲际导弹。这其中,中型和重型洲际导弹有时会均采用陆基井射式,它们之间的性能区别在于射程和战斗部载荷量,但技术水平均为同代。 之所以这么做,最大的原因在于追求不同型号洲际导弹的互为备份,当某款新型洲际导弹的到位时间出现延迟,或是因技术状态不稳定而难以快速量产,那起码还有同代水平的其他型号可以顶上,不至于让部队长期依赖上一代产物。另一个次要原因则在于,在苏联对潜在敌人美国的核打击清单中,目标数量会随着评估结果的变化而递增。为了控制成本,苏联就对洲际导弹采用了类似战斗机的“高低搭配”模式,以昂贵的重型洲际导弹打击高价值目标,较为便宜的中型和轻型洲际导弹则打击次要目标。 那么,“东风-31BJ”是否也与“东风-5C”互为备份,以及前者是否会为后者分担打击次要目标的任务呢?概率无疑是很大的。
红旗-29弹体极其巨大、粗壮,每部发射车为两联装,仅携带两发拦截弹。这种导弹在当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