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月,四架美军战机入侵我国领空,上级下令击落敌机,但导弹营长陈辉亭拒不执行,谁知战后军长却当面感谢他,说他立了大功! 1968年1月26日,大年初二的前一天,全国人民都准备过年了,但广西边境的防空阵地上,气氛却凝重得能拧出水来。那时候越南战争打得正酣,美军的飞机天天在咱们家门口晃悠,跟苍蝇似的,时不时就“擦边”飞进来搞点小动作,进行军事挑衅。 下午3点,刺耳的警报声突然划破天际。雷达屏幕上,四个清晰的光点正高速从北部湾方向朝着我国领空扑过来。 “是美军A-6攻击机!”雷达兵报告。 A-6,外号“入侵者”,是当时美军最先进的全天候重型攻击机之一,挂上炸弹就是个狠角色。四架!编队入侵!这可不是小事。 陈辉亭和他手下的14营,装备的是我们仿制苏联萨姆-2导弹改良而来的“红旗-2”地空导弹。这玩意儿是当时的“大杀器”,专门等着给来犯的敌机一个“惊喜”。 很快,四架美机越过边境线,侵入我国领空。整个阵地瞬间进入一级战备,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陈辉亭紧盯着雷达屏幕,双手攥出了汗。他知道,只要这几架飞机再敢深入,一场恶战就在所难免。 上级指挥所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来,声音都带着火药味:“目标进入我火力范围,立即击落!” 命令干脆利落,不容置疑。全营官兵都进入了战斗状态,导弹已经通电,发射架昂首指向天空,只等陈辉亭一声令下。 可怪事发生了。陈辉亭死死盯着雷达屏幕上敌机的航线,眉头紧锁,嘴里反复念叨着:“再等等,再等等。” 指挥所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过来,催促声越来越严厉:“陈辉亭,为什么还不开火?立即执行命令!” 面对上级的怒火,陈辉亭却像铁了心,就是不按那个红色的发射按钮。在那个年代,战场上违抗军令,这后果他比谁都清楚。但他心里有个巨大的疑团:这几架美机,飞得太蹊跷了。 哪里蹊跷?陈辉亭发现,这四架美机虽然侵入了我国领空,但它们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侦察或者挑衅动作,更没有携带炸弹的迹象。它们只是沿着边境线拐了个弯,几乎是“擦”着边飞,而且很快就开始转向,看那架势,马上就要飞出去了。 这就好比有人跑到你家院子里,不偷东西也不骂人,溜达一圈就准备走。你这时候从屋里抄起棍子冲出去把他打个半死,这事儿是不是就闹大了? 陈辉亭脑子里飞速盘算:如果我开火,导弹飞过去需要几十秒,那时候敌机很可能已经飞出了国境线。这一打,就不是在咱们领空内自卫反击了,而是在公海上攻击美军飞机。越南战争的背景下,这无异于给了美国一个扩大战争的绝佳借口。这背后,会不会是个圈套? 他赌的就是这个!他赌美国人是故意在演戏,引诱我们开第一枪,然后把战争的脏水泼到我们身上。 身边的战友都急疯了,上级的命令更是如同催命符。但陈辉亭硬是顶住了泰山压顶般的压力,他对着话筒,用嘶哑但坚定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敌机已经转向,即将脱离我方领空,我请求……放弃攻击。” 此话一出,指挥所那边瞬间沉默了。谁都没想到,一个基层营长,竟敢在战场上提出这样的“请求”。 就在这短短几十秒的僵持中,雷达屏幕上的四个光点,真的如陈辉亭所料,掉头飞出了我国领空,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警报解除。整个阵地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但马上又为他们的营长捏了一把汗。违抗军令,这事儿可没完。 果然,上级领导的脸色非常难看。一位亲临现场的指挥员,气得当场就要处分陈辉亭。就在这个时候,空军军长王海亲自赶到了阵地。 所有人都以为陈辉亭这下完了。可谁都没想到,王海军长不仅没有半句责备,反而紧紧握住陈辉亭的手,激动地说:“小陈,你打得好啊!你这一仗,立了大功!” 这话把在场的人都说蒙了。没发射导弹,怎么还叫“打得好”? 后来大家才知道,总部的情报分析出来了。这次美机入侵,果然是个精心设计的阴谋。美国人算准了我们会开火,他们甚至已经在附近海域部署好了航母战斗群和大量的媒体记者,就等着我们把导弹打出去,然后他们就马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主动攻击美军,扩大战争”,把挑起战争的帽子扣在我们头上。 如果陈辉亭当时真的按下了按钮,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仅在军事上会陷入被动,在国际政治和外交上,更是会吃一个天大的哑巴亏。 陈辉亭在那一瞬间的冷静和判断,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大规模冲突,为国家争取了战略主动。他没有把眼睛只盯在雷达屏幕那几个光点上,而是看到了屏幕背后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格局。 陈辉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核心道理:永远不要被对手牵着鼻子走,要始终保持自己的节奏和判断。 他没有机械地执行命令,因为他洞察了命令背后的终极目标——保家卫国,维护国家利益。击落敌机只是手段,维护国家利益才是根本。当手段和根本目的可能发生冲突时,他选择了后者。
1968年1月,四架美军战机入侵我国领空,上级下令击落敌机,但导弹营长陈辉亭拒不
历史脑洞
2025-09-04 12:06: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