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 2025年9月3日,北京的天空格外澄明。中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 这场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场高规格的现代军事展示。所有亮相的武器装备,清一色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集中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国防建设的最新成果。 正因为如此,这场阅兵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美国方面的反应,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从陆地到海洋,从空中到太空,从传统兵种到新型战力,中国这次展示的是一个全面升级后的现代化军队。 陆上作战群中,100系列坦克首次亮相,不但外形更具未来感,核心技术方面也实现了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全面跃升。 配备360度影像系统和可视化头盔,这些坦克能像猎豹一样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还能在战场上“看得见、打得准、躲得快”。 在空中战力方面,无人化成了关键词。从察打一体无人机,到舰载无人直升机,再到具备自主作战能力的无人僚机,无人化装备从“辅助角色”一跃成为主角。 搭配反无人系统,这种“你有我也有”的对等能力让人不得不重新评估战场主导权。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战略打击力量。东风-17、东风-26D等高超声速导弹列队通过,鹰击-21贴地飞行模拟突防,这些弹头速度快到连高性能雷达都难以锁定。 更别说“惊雷-1”、“巨浪-3”、“东风-31”、“东风-61”、“东风-5C”组成的“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一旦启动,毫无死角。 阅兵式当天,不光中国人看得热血沸腾,全球媒体也在紧盯。尤其是美国,一向对中国军力变化高度敏感。 而就在阅兵前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中国是否对美国构成挑战”的问题。 他说得很直接:“中国更需要我们。”这态度转变之快,让人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与总统口风一致的,还有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 他曾经在今年年初的福克斯新闻节目中语出惊人,声称美国已准备好“应对任何形式的对抗”,并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对所谓的“中国威胁”大肆渲染。 然而9月3日当天,他的态度明显软化,在福克斯频道采访中表示:“美国无意与中国或俄罗斯发生冲突。” 他还补了一句,美国当前的军队重组,是为了“恢复威慑力”,而不是挑起战争。 从强硬到缓和的态度转变,显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阅兵展示的高超音速导弹和AI制导系统,已经让五角大楼的战略推演出现了变量。 东风-61等导弹的突防能力,不仅挑战了现有的美军反导系统,也打乱了其在台海和南海地区的军事节奏。 同时,中国的这场阅兵不仅是军事秀,更是外交场。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等26位国际领导人齐聚北京,彰显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号召力。 对比之下,美国的“印太战略”正遭遇现实碰壁。菲律宾国内反对美军基地扩建,马来西亚拒绝参与南海联合巡航,就连日本,也在对华经贸上谨慎小心,美国的盟友体系不再铁板一块。 特朗普政府眼下焦头烂额。俄乌冲突尚未平息,中东局势又起波澜,国内经济还面临通胀和失业的双重压力。此时如果再在台海或南海点火,代价只会越来越高。 赫格塞斯在8月下旬提出希望与中国防长通话,却迟迟未收到回应,这种“已读不回”的冷处理,被视为中方的一种态度表达:沟通可以,但不是在不平等、不尊重的前提下。 事实上,中国的立场一直很明确。发展军事力量,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对抗,而是要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时,有能力说“不”。 阅兵展示的是捍卫和平的实力,而不是战争的意图。这场阅兵之后,短期内美方可能会在台海、南海的军事动作上收敛一些,避免擦枪走火。 但长期来看,美国对华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只是方式可能变得更隐蔽,会更多地依赖经济制裁、技术限制和外交施压等非军事手段。 中美关系未来怎么走,还得看美方是否愿意放下冷战思维。 在没有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任何对话都只是形式。中国已经通过这场阅兵,给出了最清晰的态度: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阅兵不仅是纪念历史,更是提醒世界,中国今天不再是那个百年前任人宰割的国家。 对美国来说,这不是挑衅,而是现实。与其硬碰硬,不如坐下来好好谈。毕竟,真正的安全,不是靠威胁别人得来的,而是靠相互尊重建立的。 信息来源: 《美防长:美国无意与中国或俄罗斯发生冲突》——俄罗斯卫星通信社
中国阅兵效果立竿见影,美媒劝美国冷静:这次是冲我们来的中国阅兵结束了,美媒对中
【35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