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果不其然,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从9月1日起,菲律宾所有大米进口

恒南情情 2025-09-05 11:39:54

[兔子]果不其然,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从 9 月 1 日起,菲律宾所有大米进口要按下 60 天的暂停键。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暂停进口大米吗?至于这么大动静?可别小瞧菲律宾,它可是全球排得上号的大米进口国,每年都得从国外买走几百万吨大米,才能补上国内的供应缺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大家都知道,大米是菲律宾的命根子。但偏偏今年菲律宾农民遇到个“讽刺的难题”:稻谷丰收,产量创下908万吨的新纪录,本来是喜事,可收购价却一路掉到8到10比索一公斤。要知道,农民的成本线在12到14比索,也就是说——越忙活越赔钱。 更扎心的是,菲律宾去年还猛进口了356万吨大米,这数字几乎接近本国稻米产量的三分之一。大量便宜的进口米涌进来,仓库都快塞不下,新收上来的稻谷更是“没地放”。农民辛苦种出来的粮食,被进口米一挤压,根本卖不出价,血本无归。 所以,这次政府选择在收割季节前出手,暂停大米进口。说白了,就是为了让农民能喘口气,不至于白干一年还欠账。 菲律宾这次不是一拍脑袋瞎搞,而是掐准了时机。它避开了印尼的“稻谷减产传言”,不让市场谣言搅浑水,又特意卡在本土收割季。意思很明确:先保证农民能卖得出去。 同时,政府还推出了所谓“PRICERS计划”,用国家粮食署当大买家,以15比索一公斤的价格来收购稻谷。别小看这几块钱的差距,对农民来说,这是保本甚至能小赚的救命钱。 除此之外,菲律宾还放出大招:到2026年要扩建80万吨仓储能力,并且升级精米加工,让本土大米不再只是“原料米”,还能多赚点附加值。 至于关税?政府暂时没动,还是维持低关税水平,但也留了一手——等60天观察市场情况,再决定要不要恢复到35%的关税线。换句话说,政策是灵活的,既保护农民,又不想刺激消费者。 这件事可不只是菲律宾自己过日子的选择,它一宣布暂停进口,连带着国际市场都炸锅了。 泰国那边直接中招:有28万吨大米已经运到一半,突然发现买家暂停进口,船就卡在海上,要是卸不下来,还得自己掏滞期费。生意白干不说,还可能赔钱。 越南则干脆掉头,把大米往孟加拉、沙特这些国家推销去,免得库存积压。对他们来说,菲律宾是个大客户,这一下子没生意了,损失肯定不小。 再看菲律宾国内,消费者心里更复杂。过去只要一禁进口,大米零售价就会蹭蹭往上涨,历史经验是至少贵1到2比索一公斤。 虽然涨幅听着不大,但要知道,大米是菲律宾家庭餐桌上最核心的食物,天天要吃,长久下来就是不小的负担。政府现在面临两难:既要让农民不破产,还得防止百姓骂娘。 这次暂停大米进口,表面上看是为了救农民,其实深层意义更大。菲律宾在试图告诉世界:老子不是随便的“粮食买单侠”,也要在全球大米贸易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说白了,就是要学会自己掌控粮价,而不是任由泰国、越南定价。因为一旦市场完全被进口占领,国内农民全军覆没,等到哪天国际米价疯涨,菲律宾就会陷入被动,到时候想哭都来不及。 但挑战也不小。保护农民是一方面,可如果老百姓的餐桌被搞得太贵,民怨沸腾,政府一样要背锅。能不能找到那个平衡点,既撑住农业根基,又稳住生活成本,这才是决定这场政策能不能走远的关键。 从常理来看,这次暂停进口和补贴收购是对的,算是亡羊补牢。农民不能年年亏钱,否则谁还种田?菲律宾农业要是真垮了,粮食安全就别谈了。 但问题是,60天能解决什么?说实话,只能缓一缓,远远不是根治办法。菲律宾得真正去想办法提高农业效率,比如推广高产稻种、搞灌溉体系、降低种植成本,再加上仓储和加工环节的提升,才能形成一个闭环。否则两个月一过,进口大米一恢复,农民又会回到老路上。 还有一点要警惕:政府花钱收粮,补贴农民没错,但财政能撑多久?要是年年这么搞,不仅农民没法彻底脱困,国家财政也会被拖累。到最后,可能又得靠进口填窟窿。 所以,暂停进口算是“急救针”,但能不能治病,还得看后续改革。 菲律宾这次暂停大米进口,看似小小一个政策,却折射出一个国家在“粮食”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挣扎。它既想保护农民,又怕老百姓挨贵米,既要考虑国际贸易,又得保住本土产业。

0 阅读:0
恒南情情

恒南情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