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日本的困境,首先写在它的地理和资源格局里,作为岛国,日本缺少广阔的腹地,更没有丰富的自然储备,能源方面,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度超过九成,几乎没有自主调节的余地,粮食方面,自给率常年徘徊在四成到五成之间,大量依赖进口。 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吃饭、取暖、发电都要依赖远洋船队去维系,这就意味着,一旦海上运输线出现波折,连日常运转都会陷入危机,历史经验一再提醒:运输线一旦中断,社会的停摆比想象中更快、更彻底。 这种地理上的短板,被经济结构进一步放大,日本曾在上世纪末风光无限,制造业的名声响彻全球,汽车、家电、电子产品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然而随着全球化深入,大量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本土只留下设计和部分组装。 表面看,日本依旧是工业强国,实际上却愈发依赖外部的零部件和原料供应,以电子产品为例,许多关键芯片和材料并非自产,而是从海外输入。 这样的链条一旦断裂,就像积木少了一块关键支撑,整个结构会立刻垮塌,日本经济曾经的优势,如今在产业链的空心化面前显得脆弱。 社会层面的问题更加隐蔽,却同样致命,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劳动力持续萎缩,一个国家在战争状态下,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力去支撑军工生产、社会运转和前线补充,而如今的日本在这一点上已显乏力。 与此同时,社会整体的氛围趋向安稳与保守,年轻一代面对生活压力,本就更倾向于个人舒适,而非集体牺牲,缺少群体性的战斗意志,就算有先进装备,也难以长时间维持战争所需的动员力。 有人或许会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认为盟友的存在能弥补缺口,但现实比想象要残酷得多,跨越太平洋的补给,本身就是极为昂贵和高风险的操作,能源与粮食消耗动辄以天文数字计算,不是几艘航母、几架运输机能够长期解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美国自身近年来也在面对内外困境,财政与战略承压严重,根本没有余力无休止地为日本“输血”,历史上日本在二战后期因资源枯竭、外援不足而崩溃的教训,今天依旧摆在那里,而且局势可能比当年更不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整体韧性,中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有相当的储量,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为未来提供了更多保障。 粮食方面,中国长期坚持自给自足的战略,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的产量充足,战略储备体系完善,确保十几亿人口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产业体系的完整性是另一重底气,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最基础的钢铁、螺丝钉,到最复杂的航天器、芯片,中国都有独立的生产能力。 这意味着,即便遭遇外部封锁,国内仍能够维持关键装备和基础物资的生产,战争比拼的不只是武器存量,更是持续补充的能力,而这一点上,中国的优势显而易见。 地理上的纵深也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中国东西跨度数千公里,后方腹地广阔,能够在局部受损的情况下迅速调动资源,形成持续支撑的能力。 任何试图通过打击几处节点来使中国瘫痪的设想,几乎都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往往能迅速凝聚共识,近代的屈辱记忆和当代的发展成果,让民众在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问题上展现出强烈的意志力。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日本人民的自信。
【161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