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里扒外的“投降专家”引众怒,新华社痛批“软骨头”!他们竟都是高知分子!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05 16:36:12

吃里扒外的“投降专家”引众怒,新华社痛批 “软骨头”!他们竟都是高知分子!   2025年8月,新华社的这篇评论之所以能瞬间点燃舆论,绝非偶然。 它戳中了公众心中最不能接受的反差:当“专家”“教授”这些本该与“学识”“责任”绑定的头衔,与“鼓吹投降”“损害国家”的行为挂钩时,打破的不仅是个人形象,更是国家多年培养与社会信任的根基。   公众对“专家”的信任,从来不是凭空而来:马臣能顶着“生命财产安保专家”的头衔,背后是国家项目的支持、行业资源的倾斜,这些资源本是为了让他研究如何守护民众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胡伟能在知名高校任教,享受的是国内顶尖的教育资源与薪资待遇,社会期待他用学术能力为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换句话说,他们的“话语权”是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而“维护国家利益”本应是这份权力的底线。   但恰恰是这份底线,被马臣在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最吃紧时亲手打破。 当时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打压企业,国内上下都在咬牙应对外部压力,身为“安保专家”的马臣,却写下7000字长文劝大家“向美国投降”,甚至荒唐宣称“中国人的钱是美国给的”“中国发展全靠美国赏饭”。 这番话彻底背离事实:中国几十年的发展,靠的是亿万劳动者的汗水,靠的是从“两弹一星”到高铁、5G的自主突破,而非“谁的赏赐”。 更讽刺的是,他以为讨好美国能换来好处,结果却成了“两边不讨好”——国内网友骂声一片,公司急着与其划清界限,社交账号被封、政府合作项目告吹; 美国则丝毫未变对华政策,2025年上半年还在对中国新能源企业加征关税。他的“投降”,最终只是一场自我感动的闹剧,却让公司业务受拖累、同事怨声载道。   如果说马臣的行为是“专业失职”,那胡伟的操作则是“学术失格”。 2022年俄乌冲突刚爆发,作为高校教授的他,本该从客观角度分析国际局势,却急着抛出“建议书”; 主张中国“和俄罗斯切割、倒向美国”,还将中美关系紧张的责任全推给中国,罔顾美国在5G、芯片领域遏制中国的事实,谎称“美国在我们落后时帮过我们”。 更严重的是,他的言论很快被外媒利用,当成攻击中国外交政策的“证据”,炒作“中国内部有不同声音”。 要知道,高校教授的言论不仅影响学生认知,还可能被国际社会解读为中国的“内部态度”,他的这番操作,无疑是给中国外交添了麻烦。 面对学生的质疑,他既不回应也不反思,反而关闭个人主页逃避,此前邀请他讲座的高校也悄悄取消合作,显然,“吃里扒外”的标签,早已让他在学术圈失去立足之地。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投降专家”正在摧毁公众对知识群体的信任。2024年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不敢轻易信专家的话”,根源就在于此; 公众不怕专家有不同意见,怕的是专家用“专业”的名头包装错误观点,误导认知。比如马臣用“安保专家”身份鼓吹“投降”,可能让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有专业依据”; 胡伟用“教授”头衔歪曲事实,也可能让学生对国家外交政策产生误解。这种“信任消耗”的危害,比个人言论错误更深远——当真正有价值的专家建议被质疑时,受损的是整个社会的决策效率。   细究这些“软骨头”的共性,会发现他们都迷信“美国万能论”,觉得顺着美国就能得好处。可他们忘了,美国向来只看利益,连对自己国家都不忠诚的人,怎么可能被真心接纳? 此前有个所谓“华人学者”,在美国到处抹黑中国,结果美国智库用完他的观点后便弃之不顾,在别人眼里,这样的人不过是“有用则用、无用则弃”的工具,马臣、胡伟若真去投靠,下场恐怕也是如此。   新华社痛批他们是“软骨头”,本质上是在提醒所有高知分子:话语权不是特权,而是责任。你可以对政策提建议,可以讨论国际局势,但绝不能突破“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 如今越来越多网友对“投降言论”保持警惕,有人发帖鼓吹“向美国妥协”,立刻就有理性声音反驳——这说明大家都明白,国家的发展从不是靠“投降”换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硬气与拼搏。 那些背离初心的“投降专家”,终究会被时代抛弃,被民众唾弃,而这份“警惕”,正是社会对“责任”与“底线”的坚守。 资料:新华网,让“投降论”成为过街老鼠

0 阅读:32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