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有人伪造周总理的批示,从银行诈骗20万,周总理得知后大怒:“让杨奇清

运赛过去 2025-09-05 17:36:57

1960年,有人伪造周总理的批示,从银行诈骗20万,周总理得知后大怒:“让杨奇清出马,立刻追查,限期十天破案!” 这个案子发生在1960年的北京,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经济还处在恢复阶段,钱特别值钱。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十来块,二十万块钱那得是好几千个人的年收入,够一个中等工厂运转好一阵子了。案犯叫王倬,是对外贸易部出口局的一个普通科员,每月拿六十块工资。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小职员,但胆子特别大,敢伪造周恩来的批示去银行骗钱。这事儿一出,直接惊动了高层,周恩来听完报告特别生气,下令公安部派杨奇清去查,限期十天必须破案。杨奇清当时是公安部副部长,经验丰富,破过不少案子。这案子后来被称为新中国第一起大诈骗案,案犯最后被判死刑,钱大部分追回来了,但也暴露了当时一些管理上的漏洞。 案子起因是王倬半年前在公安部礼堂看电影时,看到周恩来的题词,就动了歪心思。他开始练习模仿周恩来的笔迹,还刻了假的国务院办公厅印章。1960年3月17日,他伪造了一份公文,内容是民族事务部申请十五到二十万块钱,用于西藏寺庙修缮,说是主席指示,总理批的。文件上写着周恩来的签名,要求人民银行当晚拨款二十万,送到民族饭店给一个叫赵全一的人。第二天早上五点多,王倬自己去银行总行传达室,递了文件就走。银行秘书看到文件,觉得紧急,虽然平时拨款要走财政部,但因为有总理批示和印章,就上报给了代理行长的王副局长。王副局长也不太熟悉流程,时间紧,就通知北京分行准备现金。分行工作人员清点好钱,装成两个麻袋,晚上七点送到民族饭店。王倬换了衣服,自称赵全一,签了收条,拿走钱。他骑自行车把钱带回家,藏在什刹海的住处煤炭堆里。 银行行长出差回来,听说这事儿觉得不对劲,就打电话到总理办公室核实。结果那边说周恩来没做过这种批示。行长赶紧上报,周恩来知道后很恼火,因为这不光是骗钱,还冒充领导,影响国家形象。他直接给公安部打电话,让谢富治部长派杨奇清去办,限十天破案。杨奇清接到任务,马上到银行调查。他让见过嫌疑人的工作人员描述长相,画了画像,在报纸上登了通缉公告。同时,他检查伪造文件,发现笔迹像周恩来的,格式也对,信封是旧的但擦过痕迹,判断是政府内部人干的。他安排人手在各部委排查。这时,有群众报告,在公交车上看到画像上的人在外贸部下车。杨奇清带队去外贸部,领导一看画像,就认出是王倬。外贸部同事说王倬平时练书法,刻印章,但没人想到是为犯罪准备。 为了抓捕,杨奇清决定不惊动王倬,先监视。4月3日夜里,公安人员搜查王倬家,抓了他,在煤炭堆后找到十九万一千四百零九块钱,还有烧过的残币和剪碎的衣服。王倬交代,剩下八千五百多块怕暴露,就扔火炉烧了,本来打算继续烧,但公安来得快。原来他骗到钱后不敢花,怕被发现,就一点点烧毁销赃。公安还从他母亲那儿追回部分钱,她因为窝藏也被抓。整个案子从3月18日发生到4月4日破获,用了十七天,刚好在限期内。公安通过群众线索和现场证据,锁定了嫌疑人,追回了大部分赃款。 案子破了后,北京市公安局上报,7月28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诈骗罪判王倬死刑,当场执行。他母亲判了十五年徒刑。这案子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因为金额大,手段胆大,暴露了银行和公文管理的薄弱环节。之后,国家加强了公文审核和印章管理,避免类似事再发生。这事儿也提醒大家,犯罪不管多狡猾,总有破绽,靠群众和证据就能抓到。杨奇清通过这个案子,展示了公安工作的效率,他后来继续在公安系统工作,到1978年退休。周恩来在处理这事儿时,强调快速破案,维护国家利益,这符合他一贯的作风。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