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气一回,中方对美中止合作,不接受任何谈判请求。 这一切的背景,要追溯到2025年7月的第六轮高层经贸会谈。 会场依旧是在美国首都,但与过往不同的是,会后中方的公告冷得让人意外——没有惯常的“共识”“一致”之类的描述,只是一段简短的会谈记录。 外交场合的语气变化,本身就是信号。对熟悉这个领域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中方已经不再抱有继续磋商的期望。 自从几年前美国前政府突然掀起关税战,中美经贸关系的紧张就一轮接一轮。 美方频频用加税、制裁这些工具来施压,希望逼迫中国在关键领域让步。中方起初选择坐下来谈,希望能通过沟通防止局势滑向全面对抗。 可问题在于,谈判桌上的对手并不打算真心解决问题。 那几年反复出现的场景是这样的:刚在某个议题上稍微取得进展,美方转身就抛出新的限制措施,或者把更多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 一边握手寒暄,一边暗中加码施压,这让中方的耐心一次次被消耗。合作建立在互信上,可当一方总是推翻刚达成的理解,信任就变成一句空话。 即便如此,中方还是坚持了一轮又一轮的磋商,拿出诚意和实际行动去管控分歧。 但美方显然把这种克制看成了可被利用的余地,它们误认为加码施压就能逼来更大让步。 这种判断错误,让本就脆弱的互信彻底失去了依托。 所以,当第六轮会谈再度陷入老套的拉锯、缺乏任何实质突破时,中方的立场已经非常明确:这种消耗时间、毫无基础的接触,再继续下去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这不是谈判,而是单方面的施压表演,继续陪跑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让对方误以为中国会无限退让。 暂停合作,不是关起门来不与世界交流,而是一次明确的姿态调整——谈可以,但必须是平等有诚意的谈;合作也可以,但绝不能建立在牺牲自身正当发展的基础上。 这个信号直接传递出去,就是告诉美方,施压和打压换不来结果,尊重与平等才是双方能继续坐下来的前提。 这一步棋短期内可能让摩擦增加,但从长远看,它切断了“压力换让步”的幻想,也让谈判的基调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中国是在用一次果断停止,去换取更健康的互动环境。这就像人际关系中,如果一方一直越界,另一方只有一次明确拒绝,对方才会真正意识到界限的存在。 如今,抉择已经摆在美方面前,是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加速,还是拿出诚意重回平等对话的轨道,最终会决定接下来中美关系的走向。
印尼人终于想明白了。印尼“30年一轮回”,以前两次出问题,首先就把气出在华人
【66评论】【8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