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的阅兵式刺激到德国了?德国媒体直接下了一个大标题称,解码中国:超级大国想超

墨魂 2025-09-05 20:31:47

是我们的阅兵式刺激到德国了?德国媒体直接下了一个大标题称,解码中国:超级大国想超越美国!9月3日,德国之声刊文声称,中国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阅兵式画面展示其东方超级大国形象,德媒称,中国的信号很明确: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中国想要制定规则。 德国之声一篇题为“解码中国:超级大国想超越美国”的报道,将中国刚刚结束的阅兵式推向了国际舆论的焦点。 这篇报道里,德媒用“令人印象深刻”形容阅兵画面,直言中国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东方超级大国”的形象,还明确指出中国传递的信号很清晰:要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参与规则制定,这一论断不仅引发了西方媒体的连锁讨论,也让全球再次聚焦中国发展与国际格局的互动关系。 其实,大国通过重要仪式展示发展成果并非新鲜事。 2018年俄罗斯红场阅兵中,“先锋”高超音速导弹的亮相,也曾被解读为对国际安全格局的战略表态。 中国此次阅兵同样如此,从东风-5C洲际导弹、巨浪-3潜射导弹到新型反无人机系统,一大批自主研发的装备集中亮相,既有战略威慑力量,也有应对新兴战场的前沿装备,这些硬实力的展示,成了德媒解读中国“超级大国”定位的直接依据。 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媒的这一判断并非孤立声音。 随后几天,《南德意志报》《图片报》等多家德国媒体跟进报道,只是视角各有不同。 有的聚焦中国军力从“规模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有的则将中国阅兵式上“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表述曲解为“权力宣言”。 这种多元甚至分裂的解读,恰恰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既不得不承认中国发展的现实,又难以摆脱传统霸权思维下的偏见。 从经济层面看,德媒的“超越论”并非空穴来风,其援引的咨询公司数据显示,中国最快5年、最晚15年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这一判断背后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韧性。 202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一带一路”倡议下累计合作项目突破3000个,从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非洲的产能合作,中国的经济合作模式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相比之下,美国近年来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反而让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受到削弱,这种对比让德媒对中美经济格局的变化更为敏感。 军事领域的展示则进一步强化了德媒的判断,此次阅兵中,高超音速导弹、新一代反舰导弹等装备的亮相,显示中国在前沿军事科技领域的追赶速度。 德媒注意到,中国军队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注重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比如无人机与电子战装备的协同展示,就体现了对新兴战场模式的适应。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军力发展始终服务于防御性国防政策,亚丁湾护航、国际维和等行动早已证明,中国军队是维护全球安全的建设性力量,而非某些媒体渲染的“威胁”。 对于“制定规则”的解读,其实存在明显偏差,中国倡导的是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国际规则体系,是对多边主义的维护,而非推倒重来。 从G20杭州峰会推动的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到进博会展现的开放决心,中国始终在以实际行动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平合理。 德媒将其解读为“想制定规则”,本质上是将西方霸权逻辑套用到中国身上,忽视了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这种误读在西方媒体中并不少见,但也有理性声音对此提出批评。 欧洲布鲁盖尔研究所就指出,部分德国媒体的报道过于片面,应该正视中国在气候合作、全球供应链稳定等领域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中国阅兵后不久,阿根廷、埃及等国就与中国签署了国防科技合作备忘录,合作领域集中在非致命性装备、军事人才培训等方面,这恰恰说明中国的军事合作始终坚持和平属性,与“霸权扩张”毫无关联。 总体来看,德国媒体的报道既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客观反映,也夹杂着传统思维下的偏见。 中国的崛起不是要取代谁,更不是要颠覆现有国际秩序,而是要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可能性。 未来,中国需要通过更丰富的民间交流、智库对话等方式,让国际社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同时也需要以持续的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而非挑战。 只有打破偏见、增进理解,才能构建更加稳定的全球伙伴关系。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416

猜你喜欢

墨魂

墨魂

持续分期不稳定减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