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陆敢打仗,我就敢给他们送物资过去!”郭台铭,也就是富士康的创始人,表示如果两岸真的打起来,他会第一时间支援前线! 现在敢大张旗鼓说“只要大陆敢打仗,我就敢送物资支援前线”的郭台铭,估计没多少人还记得,35年前的他根本不是现在这副“大佬”模样。 1950年出生于台湾的他早年家境贫寒,1974年创立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初期主要从事电视机旋钮制造。 真正让鸿海脱胎换骨、跻身全球制造业巨头的关键转折点,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投资大陆的战略决策。 1988年,郭台铭看中了深圳的机会,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家富士康基地。彼时台湾岛内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土地价格飞涨,而大陆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工资水平较低,还为吸引外资提供了优惠政策,包括低廉的土地租金、税收减免和便捷的基础设施配套。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为富士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当地政府的高效服务令人印象深刻例,这种“深圳速度”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依托大陆的成本优势、政策支持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供应链体系,富士康的业务迅速壮大,成功拿下了包括苹果、戴尔等国际巨头的代工订单。 巅峰时期,富士康在大陆拥有超过40个生产基地,员工总数逾百万,大陆市场贡献了其全球营收的80%以上。 即使近年来富士康尝试向印度、越南等地迁移部分产能,但大陆营收仍占其总营收的近半壁江山,苹果订单的70%以上仍高度依赖大陆工厂的稳定生产。 郭台铭本人也曾坦言,富士康能在深圳扎根发展三十年,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鼎力相助。 然而,正是这位深度依赖大陆市场、享受大陆发展红利成长起来的“代工之王”,近年来在涉及两岸关系的言论上却屡屡引发巨大争议。 2019年,郭台铭公开声称并非他依赖大陆,而是他在“给大陆人赏饭吃”。在美国制裁华为的关键时刻,富士康迅速切割与华为的部分合作。 2023年,他更是高调宣称要用8万台机器人“对抗解放军”,这种将商业技术工具政治化、军事化的言论充满挑衅意味。而“敢打敢送”的言论,则是最具爆炸性的表态。 郭台铭的言论不仅缺乏军事可行性,更忽视了两岸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富士康在大陆有上千亿投资,员工中既有台湾同胞也有大陆同胞,两岸供应链早已深度绑定。 真若爆发冲突,首当其冲受损的就是这类实体企业,工厂停产、供应链断裂、员工失业,多年积累的产业成果可能毁于一旦,这是任何有远见的企业家都不愿看到的。 郭台铭这种“一边吃大陆饭,一边说争议话”的矛盾行为,让不少大陆民众感到不适。 郭台铭的故事呈现了一个商人试图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角色的尴尬尝试,也是一个企业家在利益与立场之间摇摆不定的真实写照。 他的言论本质上是在将两岸关系当作政治赌注,试图通过制造话题提升个人影响力,却忽视了这种表态对台海和平的破坏性。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浓于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是刻在骨子里的共识。这些年,两岸贸易额持续增长,无数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就业,这正是和平发展带来的红利。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稳定有利的环境,而企业家的言行也应当与之相协调。中国大陆制造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从低端代工向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迈进。 郭台铭从“代工皇帝”到“政治玩家”的转型及其引发的商业地震,或许将成为全球化时代“政商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提醒着企业在地缘政治中需谨慎定位与抉择。
去年,他来大陆,据说待遇不比马英九差。昨天,他带着25位所谓的立委去了日本,在反
【146评论】【64点赞】
用户10xxx52
信你个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