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导弹打的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让导弹指哪打哪,就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信息来源:中国科技网——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家小事丨高伯龙:以实验室为家的“背心院士”) 他穿着朴素,名字不为人知,却用一生为中国铸就了一面看不见的和平盾牌。 当西方严密封锁一项足以扼住国家命脉的技术时,他以一己之力,让中国在关键领域实现了逆袭。直到他逝世,世人才知晓这位无名英雄的传奇。 高伯龙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的种子,播撒于1928年的广西南宁。 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上海交大毕业生,在技术学校任教。父亲用绘本和科普读物,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甚至专门为他建了一个小学生文库。 然而,初中时父亲病故,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母亲靠着打临时工的微薄收入,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却从未动摇过让他继续读书的念头。 离家求学的日子里,他尝尽了世间冷暖,冬天衣着单薄,是一位老师送的旧棉衣,给了他最实在的温暖。 1944年,日军的铁蹄踏入广西,国难当头,高伯龙的学业被迫中断。他没有犹豫,毅然投笔从戎,步行千里到四川参军抗日。 这段经历,让家国情怀深深烙印在他心里。抗战胜利后,他重返校园,并于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他坚信,物理学能让他有更大的能力保家卫国。 几十年后,一项足以扼住国家命脉的技术挑战,摆在了他的面前——激光陀螺,现代武器的“眼睛”,它能让导弹在没有卫星信号的情况下,依然精准命中目标。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掌握这项技术并对我们严密封锁。中国十多个单位先后尝试,都因工艺落后而放弃。 国防科大的一个研究小组,对着钱学森留下的两页英文手稿,苦苦钻研了四年,却毫无进展。那份“钱学森密码”的资料,只有一个光路图和几行原理,想把它变成实物,简直难如登天。 1975年,已经47岁的高伯龙,被调来接手这个烂摊子。他掷地有声地立下军令状,“外国有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的!” 可现实是,实验室是废弃的食堂,没有设备就自己造,没有材料就去工厂废料堆里淘。他亲手打磨纳米级的激光玻璃,甚至在60岁的年纪从零开始学编程。 外界的嘲讽和质疑从未停止,说他一个搞理论物理的,是“半路出家”。他没有辩解,只是把头埋得更深。 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提出了与国外主流观点相悖的“四频插动陀螺研制方案”,并用严谨的计算证明美国人的方案存在原理性错误,这是何等的自信与胆识! 在长达20年的攻关岁月里,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每月加班超过28天,体重曾在一年内骤降26斤。1994年,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样机终于诞生。 这一刻,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独立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我们将与美国在相关领域的差距,一口气缩短了20年。 本该功成身退的年纪,高伯龙却开启了新的征程。他要为激光陀螺装上“惯性系统”,让它成为“真正的武器之眼”。 年过七旬,他带领团队研制出精准瞄准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海军装备,实现了“发发命中”,彻底打破了西方“四频陀螺无法武器化”的预言。 他的身体在长期透支下亮起了红灯。哮喘、高血压折磨着他,但他依旧穿着5块钱的背心,奋战在一线。有一次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妻子心疼得掉泪。 生命的最后三年,他在医院度过。病床边堆满了科研资料,为了方便工作,他拒绝打留置针,任凭护士一次次在肿胀的手上寻找血管。 他用电脑给学生讲思路,用自己最后的光和热,照亮着国家的未来。当得知中国卫星首次搭载激光陀螺发射成功的消息时,病床上的他喜极而泣。 他用一生践行了儿时的科学报国梦,从大地到海洋,再到浩瀚星空。2017年,这位为国铸剑的无名英雄与世长辞,他的身份才被公开。斯人已逝,但那份赤子之心将永远闪耀。
[太阳]“中国导弹打的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
韫晓生
2025-09-06 17:40: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