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选择对叶项下手,而放过陈粟?老蒋:陈粟如鱼,稍纵即逝! 1940年,抗日

寒烟锁重 2025-09-06 23:17:43

皖南事变选择对叶项下手,而放过陈粟?老蒋:陈粟如鱼,稍纵即逝! 1940年,抗日战场中日双方陷入到了紧要关头,此时合作抗日的国共两党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 眼见抗战局势变得稳定,蒋介石又有了剿共的想法,虽然中共发展的重心已经在北方,但在长江一线发展的新四军还是让蒋介石感到十分不安。 于是,蒋介石开始调动部队,决定对新四军发动进攻。 可彼时,新四军已经分成两个部分,一部由陈毅、粟裕等人领导,在苏南一带驻扎。另一部由叶挺、项英负责,在皖南驻扎。经过一番考虑,蒋介石决定对皖南的新四军动手。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感到好奇,蒋介石为何选择叶挺等人的皖南新四军,而不是陈粟领导的苏南新四军。 蒋介石曾对两部分新四军有过一个评价,他说:“陈、粟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叶、项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从皖南事变的结果,以及新四军未来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蒋介石寻找目标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正如蒋介石所说的那样,皖南事变爆发前,叶挺、项英领导的新四军军部已经陷入了险境。1938年2月,毛主席在与项英讨论新四军发展的时候,就建议他们前往江苏茅山山脉发展。 虽然这么做等于把新四军放在日军身后,可毛主席早就看出了蒋介石的野心,他并不介意新四军一直处在国民党控制的区域。可项英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坚决表示部队要在皖南建立一个根据地。 于是,项英决定留在皖南,这里集中了部分新四军主力,还有南方纵队的诸多主力,甚至陈毅等人的部分主力部队也被调到了皖南。 这样的调动引起蒋介石的警惕,他很快就有了针对性的布置,顾祝同与韩德勤等人以冬季反攻的名义,悄悄从江南与江北两个方向朝着皖南新四军围了过来。毛主席意识到情况的严重,多次劝说项英尽早离开皖南,然而项英没有放在心上。 1940年1月,项英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一旦国民党进攻皖南,他就会带队突围,朝着浙、闽一带发展。粟裕得知此事后有些不安,他与陈毅商议后,都认为这么安排不太靠谱。 二人都向毛主席提出建议,希望新四军能合并一处,全力在苏南地区发展。毛主席十分高兴,自然同意了粟裕等人的意见,粟裕立即在境内做着迎接皖南新四军的准备。 考虑到新四军军部转移的危险,粟裕还想了一个办法,他以慰问的名义,带着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前往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副总指挥的驻地,粟裕和身边的人利用这个机会,成功记下了第三战区的部署。 回去之后,粟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究皖南与苏南的地形,终于制定了一个合理的转移计划。可就在大家都做好准备的时候,项英却选择了北渡长江。 到了1941年初,形势已经变得非常危险,蒋介石调兵遣将之后,第三战区在皖南一带已经集结了十多万大军。 蒋介石已经做好了选择,一定要吃掉皖南新四军。从两边的形势来看,项英带领的部队已经处在了敌人的包围中,对皖南新四军动手就等于是瓮中捉鳖。 若是对陈粟领导的苏南新四军动手,那风险就会大很多,苏南一带并不是蒋介石的地盘。 在那里,日本人与新四军以及国民党的部分部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蒋介石此前也与粟裕等人打过交道,他非常清楚粟裕等人的能力。冒险前往苏南,大概率是无法消灭新四军,还有可能惹来日军的进攻,那样自己的损失就大了。 就这样,蒋介石部署大军对正在转移的皖南新四军动手了,项英拒绝了粟裕的建议,带领部队北上,正中国民党的埋伏。 虽然项英领导部队拼死突围,但顾祝同等人调集数倍的兵力参与围攻,双方苦战多日,9000多新四军主力几乎全军覆灭。项英在突围的过程中被叛徒杀害,叶挺被敌人扣留,只有1000多人成功突围。皖南新四军就这样被蒋介石消灭,粟裕等人得知这个噩耗后十分悲痛。 此次事件对新四军在江南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蒋介石借此掀起新一轮反共浪潮,粟裕等人也没有时间沉浸在悲伤之中。 皖南的失败,让处在苏南的新四军变得更加危险,蒋介石也计划着对苏南动手。幸好在毛主席的支持下,陈毅等人重建了新四军,他们依托苏南作为根据地与蒋介石和日本人周旋。 粟裕更是在战斗中展现了自己杰出的军事才华,他通过一系列战斗帮助新四军在江南站住脚,粉碎了蒋介石和日本人彻底消灭新四军的计划。

1 阅读:64

猜你喜欢

寒烟锁重

寒烟锁重

缘起,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你, 缘灭,我看到了你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