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国有24个集群上榜,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3大集群位居前十,分别排在第一、第四和第六。深港穗集群代表了大湾区的顶级创新实力,北京有着雄厚的科研底蕴,上海与苏州则以“咖啡+扳手”,联手代表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力量征战全球市场。 同享一碗奥灶面,上海和苏州,这两座相距不过一百公里的城市,在产业竞争方面不是打得“你死我活”,而是携手以创新之名在全球产业经济版图上留下深刻印记。 产业结构的“咖啡+扳手”组合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上海犹如一杯精致的拿铁,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8.2%,金融业、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就是咖啡上的浓郁奶泡。 苏州则像一把精密的扳手,第二产业占比46.8%,4.7万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而且,苏州和上海与深圳同为“工业三巨头”城市,牢牢扛起“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的标签。 看似上海的金融精英在陆家嘴讨论着市盈率,苏州工业园的工程师在调试最新的生产线,其实两边的协作早已铺开。上海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苏州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齐头并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提升为54.7%。沪苏的竞合关系,显著好于大多数时候还在协调订单的成渝。比如,上海的大飞机产业刚蓄力起飞,苏州旋即新增了长三角大飞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科技创新,两大“学霸”的联手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上海和苏州同为中国城市群里的优等生。上海的研发投入占比为4.4%,苏州为4.15%,这已经是颇高的数值,而且两座“不差钱”的城市投入基数显然比很多城市高出一截。 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2.5万家,苏州的高新技术企业为1.75万家。苏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惊人,以2.43万家领跑全国。上海是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零碳工厂最多的城市,苏州则在5G工厂数量上全国领先。 生物医药领域,上海一年诞生7款I类新药,15款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有望在2025年末超过万亿元。苏州所在的江苏省也以13个创新药获批的成绩创下新高,全省生物医药集群营收占全国15%以上。 以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助力外贸,上海和苏州同样成效显著。上海海工装备出口增长40.5倍,大型LNG船增长67.3%,混合动力汽车增长400%,苏州也在动力电池、集成电路等产品的出口方面保持两位数增长。 对创新人才的引育两座城市倒是有较大的差异,上海更多以国际化的平台吸引全球精英,苏州则倾向于用完善的产业生态留住技术人才。 竞争的主旋律里,协同发展的技巧 现代城市竞争并没有温情脉脉和人情世故,就像至今还有人将苏州没有机场的原因归于上海可能的阻挠。 其实,两座城市的互补互助才是竞争里的亮点,“上海-苏州”集群登上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第6就是最好的证明。上海以超过5万亿元的GDP证明了顶级国际大都市的实力,苏州以2.67万亿元的GDP成为地级市的领头羊。上海展现了服务业的新高度,目标成为全球城市标杆,苏州默默夯实制造业根基,立志打造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就像咖啡需要伴侣,汤包需要姜丝,上海和苏州的竞争关系,构成了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生态。 这也是大湾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缩影,最新的创新百强集群,大湾区不只有多年陪跑终夺冠的深港穗集群,还有新晋入选的“澳门-珠海”集群。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州”之外,还有杭州、南京、宁波、合肥和镇江。
三机场城市圈定南通,被偏爱的上海和圆不了梦的苏州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