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说实话,这几十年中国抓住的大机遇,同样也砸在印度头上了,而且都比中国的更

芸霄记史 2025-09-07 15:35:00

[微风]说实话,这几十年中国抓住的大机遇,同样也砸在印度头上了,而且都比中国的更好,可印度一次也抓不住,而最后这一次看来同样也没有抓住。   上世纪九十年代冷战落幕,世界重心逐渐从政治对立转向经济博弈。   那时国际社会眼中的两颗新星,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   很多观察家甚至断言,印度的条件更优越:英语普及、制度看似开放、与西方更亲近。   可转眼二三十年过去,如今的对比却已截然不同,中国走出了扎实的工业化道路,积累起完整的产业链与庞大市场,而印度几度在关键节点徘徊,错过了改变命运的窗口。   先说印度,它手握两次足以改写国家格局的大好机会。第一次是入世,比中国还要早六年,起点高不高?非常高。   可惜印度选择了小心翼翼的保护政策,各种壁垒层层叠加,外商一进来就被折腾得筋疲力尽。没几年,资本逐渐失去耐心,产业链也没能扎根。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十年前后,全球产业链开始寻找中国之外的落脚点,美国、日本都把希望押在印度身上,甚至大牌代工厂进驻。   但现实让人失望:基础设施老问题依旧,拿地、环评、用工样样棘手。   企业想扩张总是卡在各种环节,热情渐渐冷却,最后只剩零星工厂孤零零地摆在那里,没有上下游配套,成不了气候。   再看中国,同样从入世起步,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打法,市场一步步放开,外资赚得到钱,本土企业也能借机成长。   于是十年间中国成了世界供应链的枢纽,到后期哪怕外部环境变脸,国内的产业体系已足够稳固,发展不再依赖外力,而是靠自己的内生动力滚雪球。   这种差别背后不是运气,而是制度与决心,印度始终游走在“要不要开放”的犹豫中,政策朝令夕改,投资人没有安全感。   再加上电力、交通、港口跟不上节奏,制造业没有土壤,自然也就长不成参天大树,而中国在最关键的时刻舍得放手,推动了一场全方位的工业崛起。   更值得注意的是,外部世界的心态变化,曾经西方一度把印度抬得很高,希望它接住“中国+1”的重任,可几年折腾下来,发现印度并没能消化这份厚望。   尤其是美国,战略思路逐渐收紧,不再像当初那样热衷于把制造业大礼打包送出去。   剩下的日本和台湾企业虽然还在推进合作,但缺乏大市场的支撑,很难逆转整体局面。   这样一来,印度寄望于“靠别人来成大业”的路子基本走不下去了。   眼下的印度,就像一辆漂亮的车子却缺了发动机,外部市场一旦变冷,增长的热度立刻降下来。   数字上或许还能维持亮眼,但没有产业链的支撑和制度的保障,这种增长很难真正转化成国家实力。   未来到底能否走出困境,关键得看它能不能痛下决心,把制度和市场的基本面梳理清楚。   从中国的角度看,印度永远是绕不开的地缘对手,它有庞大人口,也有得到外部扶持的可能,不能因为现在落后就掉以轻心。   但更要紧的是,中国必须意识到,那些来之不易的机会已经过去,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敢于趁窗口期全力积累的态度。   今后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波动,只有把自己的产业链、市场和科技能力握牢,才能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底气。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