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新四军82名官兵与日军进行殊死较量后,82名官兵全部牺牲,可百姓帮他们收殓遗体时,却发现多出两具。 1943年3月18日清晨,江苏淮阴刘老庄村笼罩在浓雾中,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4连的哨兵刚发现情况不对,日伪军已经摸到了跟前。 一声枪响划破晨雾,也暴露了82名战士的位置,此时1600多名日伪军正从11个方向包围过来,兵力对比悬殊到了极点。 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迅速做出决定:利用村前的“抗日沟”建立防线,死守阵地,为后方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争取时间。 这种“抗日沟”是苏北地区特有的防御工事,平时用作交通要道,战时就是天然的战壕,82名战士就在这里开始了他们人生最后一战。 日军指挥官川岛以为凭借绝对优势兵力能快速解决战斗,没想到遭到了顽强抵抗,第一波攻击就被4连打得灰头土脸,损失惨重。 从清晨到中午,日军连续发起三次大规模冲锋,每次都被4连击退,战士们的弹药在激烈战斗中快速消耗,但士气依然高昂。 下午时分,4连的弹药基本打光,开始使用地雷和手榴弹,当这些也用完后,战士们抄起刺刀与敌人进行白刃战。 战斗进入最惨烈的阶段,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铁锹砍,铁锹断了就用双手掐,双手受伤了就用牙咬。 黄昏时分,阵地上的枪声渐渐稀少,经过一天的激战,82名新四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但他们成功拖住敌军12小时,为大部队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斗结束后,刘老庄的村民冒着危险前来收殓烈士遗体,清点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场面:阵地上总共有84具遗体。 原来在最后的肉搏战中,有两名战士与敌人扭打得太过激烈,双方都没能活下来,最终紧紧抱在一起无法分开。 这个细节深深震撼了当地百姓,他们亲眼见证了什么叫“视死如归”,什么叫“血战到底”,连敌人都对4连战士的英勇表示了敬意。 据战后统计4连82名官兵击毙日军170余人,击伤200余人,这个战损比在抗战史上都是罕见的,充分证明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消息传到新四军总部,朱德总司令高度评价这次战斗,称其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也写下了“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青史而励来兹”的评语。 为了纪念这82位英雄,新四军第3师决定重建第4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以村庄命名的连队。 让人感动的是当重建“刘老庄连”的消息传开后,当地82名青年主动报名参军,正好补满了新连队的编制,他们要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战斗。 从此“刘老庄连”这个光荣称号就在我军中传承下来,无论部队如何调整改编,这个连队始终保持着当年的英雄本色。 建国后“刘老庄连”继续为国防建设做贡献,连队培养出大批优秀军人,其中不少人走上了重要岗位,将刘老庄精神发扬光大。 2014年,刘老庄连82烈士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们的事迹得到了国家的正式确认和表彰。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刘老庄连”英模部队方队威武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全国人民的检阅。 这一刻无数观众想起了78年前那个雾蒙蒙的早晨,想起了那82个永远年轻的面孔,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如今在刘老庄村,82烈士的墓碑静静矗立,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群众前来祭扫,缅怀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1938年,桂军189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
【1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