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举正教授说:“台湾人都要记住,你们能够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我们中华民族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以伤亡3500多万同胞的鲜血换来的,台湾人要永远记住抗战历史永远无法磨灭,台湾人是因为抗战胜利才迎来光复! 当苑举正教授踏上北京的土地,一句“欢迎回家”瞬间湿润了他的眼眶。这位台大哲学系教授,此刻的身份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寻根的游子。 他的根在山东泰安宁阳县泗店镇柳家楼村,那里埋藏着家族的记忆,也深埋着一段与民族命运交织的烽火岁月。 今年八月,他特意回到山东老家,站在黄河岸边,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他向人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他的父亲,曾在抗战烽火中担任汶上县县长。那段岁月里,父亲的名字与八路军115师的陈光、杨勇将军紧紧相连。 他们并非同袍,却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将侵略者赶出家园。在敌后战场,在枪林弹雨中,父亲与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默契配合,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苑举正讲述时,语气里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敬意,那是对父辈抉择的深刻理解,也是对那段民族同仇敌忾历史的由衷感怀。这份家族记忆,像一条隐秘的线索,悄然牵动着他后来的一切行动。 九月的天空下,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苑举正作为受邀的台湾代表之一,出席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当威武的方阵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当精良的装备展现着国家的力量,他站在人群中,内心激荡着难以言喻的情感。 有人问他,为何敢于参加这样的活动?他的回答干脆而有力:“做这个事情,你只要问他对不对,你不要问他敢不敢。” 这份勇气,源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是抗战家属,父亲未能亲眼见证今日的荣光,他要替父亲完成这个心愿,站在胜利的起点,回望那段浴血山河。 阅兵场上雄壮的景象,在他眼中不仅是国力的展示,更是一份无声的叩问:面对和平的诚意与守护和平的实力,谁还会选择战争?他希望台湾同胞能看清这背后的深意。 苑举正教授常在思考两岸关系的未来。他坦言,大陆过去释放了太多善意,但有时善意需要更有力的支撑。他看到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坚信这片土地是台湾最坚实的依靠。 他多次公开表示,两岸终将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富强了,台湾才能真正拥有长久的安宁与繁荣。这份信念,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历史脉络的洞察和对民族大义的坚守。 当他站在北京的土地上,想起父亲在山东战场上的身影,想起3500万同胞用生命铺就的胜利之路,那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便显得格外厚重。 台湾的光复,绝非偶然的恩赐,它是全民族浴血奋战的必然结果。那些在敌后坚持抗争的战士,那些在正面战场浴血厮杀的英烈,那些在沦陷区不屈不挠的民众……他们的鲜血共同浇灌出了胜利之花。 这份用巨大牺牲换来的和平与尊严,是台湾同胞今日美好生活的根基,也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 苑举正教授的身影,连接着山东的故土与台湾的讲堂,连接着父辈的烽火与今日的和平。他用行动和言语,提醒着每一个台湾人:回望历史,才能看清前路;铭记牺牲,才能珍惜当下。 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胜利,早已将两岸同胞的命运紧紧焊在一起,这份血脉相连的记忆,是任何力量都无法磨灭的。
台湾著名时事评论员邱毅:大部分台湾头脑清楚的人,都建议大陆如果真的要解放台湾、统
【318评论】【1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