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逆”是大罪! 面对慈禧的诏令,一众大臣进行“东南互保”,不去救驾,形同“谋逆

元芳侃历史 2025-09-08 09:38:50

“谋逆”是大罪! 面对慈禧的诏令,一众大臣进行“东南互保”,不去救驾,形同“谋逆”。 慈禧为何不在事后斩首示众?

在这里,不得不说,慈禧虽然不是一代英主,但政治手腕确实很高明。 不处理东南互保的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刘一坤等人,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慈禧“惹不起”。】

清廷的中央权威,在甲午战败、戊戌政变等事件影响之下,严重被削弱,地方督抚自太平天国运动后逐渐掌握军政实权。

八国联军退去后,如果慈禧敢拿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刘一坤等人开刀,地方反对清廷的革命行动会提前爆发。

{}很多人一直以为,是国民党等新党派革了大清的命,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谁也不能小一件事,各个省的独立运动对推翻大清,有着致命影响。

当时,所谓的革命党,没有军事实力,没有经济实力。 如果没有袁世凯这样的人,如果没有蔡锷这样的各省领导,大清哪能快速推翻呢?}

对于掌控军政实权的东南督抚们,慈禧不是不处理,而是没办法处理,处理不好就大乱了。 事关大清的国祚延续,李鸿章等人不仅不能处理,还得哄着骗着干活。

所以,1901年后,慈禧不仅没处理,对参与互保的督抚还加封了太子太保等虚衔。 再后来,慈禧通过“新政”名义逐步收回权力(如1906年铁良收编袁世凯北洋军)。

【二是,慈禧手中没“军”】。

军权,对一个政府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对付八国联军,清廷精锐武卫军(荣禄组建)在八国联军侵华中几乎全军覆没,仅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因参与互保得以保存。

慈禧回銮后无兵可用,必须依赖地方军队维持统治。

这就导致,慈禧明明知道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行为形同谋逆,但慈禧还不能说什么,毕竟,主要的军事实力在地方了。

最有意思的是袁世凯了,此人奸滑无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袁世凯一边打着镇压“义和团”的名义瞎忙乎,一边参与了李鸿章等人组织的东南互保,就是不来救驾。

说实话,人家是“东南互保”,和袁世凯负责的山东区域,远的不得了。 这厮,真是乱世奸雄,混社会的本事不是一般得高啊!

总之,慈禧手中没“军”,不敢动东南互保的大员。

【三是,慈禧得还账啊!】

八国联军走了,《辛丑条约》签订了,要赔4.5亿两白银。这钱这么多,到底怎么还?

东南各省可是赋税大省,把这几个省的实力派人物收拾了,如果反了,赔款怎办?

东南各省是全国的“现金奶牛”啊!怎么能轻易处理一把手呢? 绝对不能处理,还得好吃好喝管上。

【四是,东南各省各大员有后盾】

我们回头看,八国联军是怎么进北京的?不就是慈禧向十一国宣战了吗?不就支持了义和团大搞特搞吗?

一句话,慈禧并不被帝国代表们认可,他们更认可年轻的光绪。

东南互保,就是东南各省和各国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要互不侵犯。各帝国也答应了。

所以,参与东南互保的各大员,和外国代表们关系不错,英国等列强把东南各省督抚视为代理人般的存在。

慈禧胆敢处理,帝国代表们也不会答应。

慈禧把这一点看得很清,就算收拾大员们,也得慢慢来。

【五是,东南各省督抚,并未撕破脸。】

东南督抚的行为以“乱命”(即认为诏令是义和团胁迫下的错误决策)为借口,表面上仍宣称效忠清廷,未直接宣布独立。

啥意思?大家认为:慈禧下的命令是义和团逼迫的,算不得数。各省督抚仍然效忠清廷,并不宣布独立。

东南各省的操作,已经给慈禧面子了,如果慈禧不给面子,那就等着大乱吧!毕竟,李鸿章、张之洞等权臣关系盘根错节,动其一可能引发集体反叛。张之洞甚至曾计划推举李鸿章为“总统”取代清廷。

回头看那段历史,“东南互保”的出现,已经标志着清朝中央的权力被严重分割,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前夜。而这些省的督抚们,之后慢慢变成了地方军阀,为后来推翻清廷埋下了伏笔。

不得不说,慈禧这个女人,权术运用得还是很有一套,政治手腕那是非常了得的。 通过“东南互保”的处理,能看出她是一个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物。

但是,慈禧也仅限于政治手腕厉害,受制于目光的短浅、格局的不开阔、思想的陈旧、腰膝的酸酸,指望她成为大清晚期的一代英主,力挽狂澜,那也是不现实的。她和大清最好的结局就是早早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大量权力分出去,她又是做不到的......

0 阅读:106

猜你喜欢

元芳侃历史

元芳侃历史

专注于给大家推这种好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