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展开竞赛孰胜?李向安律师:民心赢则制度赢】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同社会制度的竞争从未停止。封建社会制度与奴隶社会制度竞争,前者取代了后者;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社会制度竞争,又“取而代之”。当今世界,又面临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竞争,经济上资本主义制度强调市场主导,社会主义制度注重政府调控;文化上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人权高于国权,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文明一起抓,更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和利他精神。笔者最近与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向安律师交流这个问题,李律师务实性地提出了他的观点: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成败要由民众的切身感受来评判,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四大民生问题”是检验制度成色的“试金石”。
李律师称:自我标榜无意义,口号再响亮也不如实际成效。哪一种制度能率先破解这四大难题,哪一种制度就能真正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主义制度推崇市场效率和个体自由,但在民生领域,纯粹的市场化往往导致资源分配不公:教育成为奢侈品,医疗变成商业产品,住房沦为投机工具,养老成为家庭重负。而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平与政府责任,但若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和制度创新,同样可能陷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困境。真正优越的制度,不在于理论多么完美,而在于能否让普通人过上“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生活。
李律师说得很务实,我相信解决四大民生问题,也是生活在两种社会制度的人民所共同盼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的竞争,不只体现在经济、军事、科技发展上这些“国家大事”上,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最关注的还是普通人的小日子过得好不好。所以四大民生问题决定着民心取向,是制度优劣的“照妖镜”。我们逐一分析:在资本逻辑下,教育容易成为阶级固化的工具——优质资源向富裕阶层倾斜,寒门难出贵子。而制度若仅强调公平却忽视质量,则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平均但平庸。谁能打破教育资源壁垒,让每个孩子都能凭天赋而非出身获得机会,这是一个关键;医疗层面,市场化医疗体系往往以利润为导向,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甚至老百姓因费用太贵而放弃治疗。完全依赖政府包办则可能面临效率不足、服务短缺等问题。谁能建立高效、普惠、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谁就会取得群众支持;住房上,房地产投机猖獗的国家,年轻人被房价压垮,居住权沦为资本游戏。过度依赖福利分房则可能抑制市场活力,导致供给不足。谁能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基本目标,谁就能赢得民心;养老上,在老龄化加剧的今天,养老金缺口、护理资源短缺成为全球性难题。单纯靠家庭养老或政府养老均不可持续。谁能构建多元化、社会化、人性化的养老体系,谁就会成为未来社会的王者。
历史上,苏联曾以理论上的“公平”自居,却因民生短缺而失去民心;某些资本主义国家虽经济发达,却因贫富悬殊、民生焦虑而社会撕裂。今天的中国试图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通过政府调控与市场结合的方式破解民生难题:推行“双减”政策减轻教育负担;扩大医保目录、集中采购降低药价;坚持“房住不炒”、建设保障性住房;发展居家社区养老、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而北欧国家、新加坡等则通过高税收高福利模式,在民生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但其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仍存争议。李向安律师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效果如何,在于能否解决社会民众最关切的痛苦。”,自我吹嘘不如踏实行动,理论争论不如实际成效。若一种制度能让孩子不再因学区房而剥夺梦想,让病人不再因费用而放弃治疗,让年轻人不再因房贷而牺牲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不再因养老而担忧未来,那么这种制度就是人民所需要的制度,人民就会心甘情愿拥护这种制度:民生赢,则民心赢;民心赢,则制度赢。
按马列主义经典学说,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完美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样子,可以说人类一直在摸索中,有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社会制度的竞赛,本质上是一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探索。无论何种制度,唯有以民为本、以实为基,才能真正获得历史的认可。当教育回归公平、医疗彰显尊严、住房承载温暖、养老充满希望,这种制度就是无可争议的优胜者。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谁率先解决四大民生问题,谁就能赢得民心。而赢得民心,才是制度最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