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3岁女医护刘亚玲以回家探亲为由,向医院请假,谁知她居然偷偷溜到了老山战场前线,眼看探亲假就要结束,刘亚玲直接给领导写信,称自己在前线不回去了,领导得知后勃然大怒,以党性要求其回来,可刘亚玲却说:“哪怕开除我的党籍,我也不坚决回去,除非抬我尸体回去!” 刘亚玲是第四军医大学里数一数二的学生,成绩出色,专业能力也很强。 按学校的安排,她本该去北京的301医院,那是许多同学梦寐以求的去处,条件好,平台高,前途几乎一片光明。 可就在毕业前夕,她却提出了一个让老师们都意外的请求——要把自己分到云南文山州的67医院。 那里条件艰苦,却是距离中越前线最近的大型军医院。 她做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缘由。 上大四时,她在一门医学统计学课上看到一个数据:中国军队的战死率明显高于一些发达国家。 这让她很困惑,也很震惊。课后,她忍不住向授课老师请教。 老师沉默片刻,才告诉她原因——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的护理力量普遍不足,整体水平也和发达国家有差距。很多战士受伤后,本来有救,却因为护理条件有限,延误了最佳时机,最后不是牺牲,就是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这些话深深刺痛了刘亚玲。她几乎整晚都没睡着,不断想着那些倒在担架上的年轻士兵。 那一刻,她下定决心要补上这块短板。 她暗暗对自己说:既然选择了军医这条路,就该去最需要的地方。 从那以后,她在实习和训练中比别人更刻苦,常常主动加班,钻研护理和急救的细节。 她希望毕业之后,能像“战地天使”南丁格尔那样,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用在前线,用在那些还在流血、等待救援的战士身上。 眼瞅着伤员在转运路上牺牲,她心急如焚,一连七次递交上前线的申请,可领导总说女同志太危险,不批。 两年后,23岁的刘亚玲干脆请了探亲假,一个人悄悄跑去了前线。 在哨卡她被拦了下来,哨兵要求她出示通行证。 她倒不慌不忙,从衣兜里摸出一枚随身携带的“光荣弹”,啪地放在桌子上。 这是她在部队荣誉中最珍视的东西,也是她能想到的唯一“通行证”。 消息传回后,领导气坏了,立刻下命令,要求她以党性原则为重,必须马上返回原单位。 刘亚玲却回了一封信,话说得斩钉截铁:“要么我留下救人,要么抬着我的尸体回去。”这听上去是倔强,其实是她心里最直接的选择——她把那些负伤的战士看得比自己的前途和纪律更重。 政委没办法,只好把情况如实上报。 没想到前线指挥员替她说了好话,说这姑娘救人不要命,医疗站少了她真不行。就这样,她终于留在了火线。 在前线,她什么活都干。没有柴火,就自己上山砍柴;没有热水,就一桶一桶地烧。 战士受伤,她负责清创、包扎、输液,遇到紧急情况,还要扛着担架把人往后方送。 堑壕狭窄,她只能跪着、趴着挪动,常常把膝盖磨得血肉模糊。可她从不喊疼,只顾着把药箱护在怀里。 因为这些表现,她最终荣立一等功。战士们都记住了她的名字,口口相传,亲切地叫她“战地女神”。 战士们喊她“战地女神”,乡亲们送她“战时忧国今忧民”的牌匾。 称呼不一样,但那份发自内心的敬意,是通的。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刘亚玲
人类的高度文明好笑程度仅次于美国停电救麻雀
【4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