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马英九4次访陆,但一直没搞懂一件事:大陆对他的客气,根本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重要,而是出于对两岸同胞情谊的善意。但他把这份善意当成了资本,总以为离了他两岸关系就转不动了。 马英九,作为台湾岛内的老牌政客,早在他的执政时期就以稳重的形象和理性思维备受推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他卸任后的几次大陆行,他始终坚持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似乎在2025年碰到了瓶颈。 想当年,马英九执政时期,凭借一句“九二共识”,确实为两岸关系带来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期。两岸直航、大陆游客赴台,这些都曾是他引以为傲的政绩,也因此,大陆方面曾对他抱以极大的尊重与热情。 然而时移世易,这位曾经的“和平使者”,如今似乎陷入了某种尴尬。今年6月,当他第四次踏上大陆土地,在敦煌提出附带“尊重台湾民意”前提的“和平民主统一”时,台下冷淡的反应,仿佛预示着他个人影响力的褪色。 马英九或许还没意识到,他所熟悉的那个两岸互动模式,早已悄然改变。他依然以为,带着台湾青年祭拜黄帝陵、搞搞文化交流,就能维系自己在两岸间的独特价值。但他似乎误解了大陆的善意,没能看清这份善意背后,是对他为统一大业出力的期许。 他的“不统不独不武”理念,即使本人解释“不统”仅指任内不谈统一谈判,但在许多人看来,这恰恰让国民党丢失了核心的“统一”目标。这种在关键问题上态度不明、试图扮演“中间人”耍小聪明的做法,在如今的大陆看来,已经行不通了。 真正变了的,是大陆的实力和底气。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早已让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高的话语权。经济稳健发展,美国想用台湾问题来牵制中国的图谋,正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军事上的变化更为直观。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常态化巡航和演训,加上航母编队、歼-20战机等先进装备的列装,极大地提升了战略威慑力,让任何“台独”幻想都显得不切实际。 在外交层面,全球已有183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今年3月的两会上,外长王毅掷地有声地指出,台湾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这背后是国家主权不容挑战的决心。 在这种背景下,大陆对台政策的颗粒度也更细了。它不再需要依赖某一个台湾政治人物来推动交流,因为两岸民间的互动早已常态化、多元化,众多台商台青用脚投票,这股潮流连台当局都挡不住。 说到底,台湾问题在大陆的战略棋盘上,本质是中美博弈的重大议题,绝非与某个台湾政客讨价还价的小交易。国台办的回应已经说得很明白:台湾的前途,应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共同决定,个人的想法无法左右大局。 马英九在岛内的处境也颇为艰难。他在国民党内逐渐被边缘化,而国民党本身在台湾的政治格局中地位也在下滑。“九二共识”的支持率在岛内仅剩12.4%,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在民进党当局的长期操弄下,已经被大幅“撕裂”。 他的和平主张,在岛内越来越像一出“独角戏”,象征意义大打折扣。今年他出席海峡论坛,关注度甚至不如一些地方新闻,只能在青年交流的议题下当个配角。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称为两岸统一“急先锋”的洪秀柱。她从不含糊,始终把推动统一当作自己的使命,直言这是她的“心病”。她也成立基金会、带台湾年轻人到大陆,但她的目标明确,就是为了统一大业奔走呼吁。 这种快人快语、敢说敢做的坚定立场,为她赢得了大陆民众的广泛赞赏。这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只有像洪秀柱这样,实实在在为统一做实事、坚定站在“一个中国”立场上的人,才能真正获得两岸同胞的支持。 马英九这次“坐冷板凳”,无疑是一次明确的警示。它告诉岛内所有政治人物,别把大陆的善意当作可以拿捏的筹码,模糊立场、打小算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两岸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态度而停下脚步。台湾的政治人物应当看清潮流,摒弃私心,积极推动两岸关系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才是顺应历史的选择。 大陆对台湾的主动权越来越大,统一进程不靠“某某桥梁”。历史只记得参与者,不会高看过客。马英九这次访陆的“冷处理”,算是给所有政客提了个醒,别把自己看太重,两岸大势滚滚,谁都拦不住。
虽说马英九4次访陆,但一直没搞懂一件事:大陆对他的客气,根本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重
烟雨评社
2025-09-08 15:34:4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