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的一天,陕军战士们伏击了日军一辆卡车,当战士们爬上车厢后,突然全都愣在了原地,紧接着就是齐声高呼。因为那一卡车的车厢里,居然装的全是羊肉。 这事儿的主角,是咱的陕军兄弟。提起陕军,那都是些硬骨头的汉子,装备差,待遇低,但打起仗来,那是真不要命。尤其是在中条山那一带,他们硬是把日军给死死地拖住,打得山河变色。 可英雄也是肉长的,也得吃饭。当时的大背景是啥?武汉会战刚刚结束,抗战进入了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别说吃肉了,很多部队能有口小米饭填饱肚子,都算是天大的福气。野菜、草根、树皮……这些东西,都曾是战士们续命的口粮。饥饿,是和子弹一样致命的敌人。 就在这样的一个十月天,陕军第17师的侦察部队得到情报,有一支日军的小型运输队要经过他们防区附近的一条公路。干不干?必须干!蚊子再小也是肉,能缴获点弹药补给,那都是赚的。 埋伏的过程咱就不细说了,跟咱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差不多,选个好地形,一声令下,枪声一响,速战速速决。战斗很顺利,日军的押运兵没几个,很快就被解决了。战士们兴奋地冲向那辆卡车,心里盘算着这波能有多少好东西——几箱子弹?几袋大米?或者几件棉衣? 当一个战士第一个爬上车厢,掀开上面的帆布时,他整个人都僵住了。后面的人催他:“哎,到底有啥好东西啊?快说啊!” 他没回头,只是结结巴巴地说:“肉……是……是肉……” 大家伙儿一听,都乐了,有肉?不错啊!罐头肉也是肉啊!于是更多的人爬了上去。可等他们站稳了,看清了车厢里的景象后,所有人都跟第一个战士一样,全都愣在了原地。 没有箱子,没有罐头。 满满一车厢,挂着一扇一扇处理得干干净净的、还带着血丝的——生羊肉。白花花的脂肪,鲜红的瘦肉,在秋日的阳光下,晃得人眼晕。 短暂的寂静之后,整个阵地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那声音里有不敢相信的狂喜,有压抑了太久之后的释放。战士们抱着那些羊肉,又蹦又跳,像一群孩子得到了最心爱的玩具。 为啥反应这么大? 说句实在话,咱们现在很难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2025年的今天,咱们聊的是什么?是吃得健康,吃得有特色。想吃羊肉了,手机点一点,半小时外卖小哥就给你送到家门口,涮羊肉、烤羊腿、羊肉泡馍,花样多得是。 但对那群在战场上拿命换明天的人来说,这车羊肉,它不仅仅是食物,它是一种象征。 你想想,他们平时吃的是啥?黑乎乎的窝头,没几粒米的小米粥,能挖到的野菜就是改善伙食。很多人已经好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没见过正经的肉腥了。突然之间,一整卡车的羊肉就这么出现在眼前,那冲击力,不亚于打了一场大胜仗。 这羊肉,是日军从山西、内蒙一带掠夺而来,准备运往前线给他们自己的军官享用的。现在,它成了陕军兄弟们的战利品。吃掉敌人的补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打击。 这口肉吃下去,解的是馋,更是恨! 那天晚上,整个营地都沸腾了。战士们把缴获的几口大锅架起来,把羊肉切成大块,扔进锅里,只放了点盐,就这么清水煮。可就是这最简单的做法,飘出来的香气,却让周围几里地的战士们都馋哭了。 这故事,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今天,2025年的9月,我们坐在这里聊起它,感触就更深了。 1938年,我们的前辈,因为缴获了一车敌人的羊肉而欢呼雀跃。 2025年,我们的子弟兵,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可以顿顿吃到无人机空运的定制营养餐。 这中间隔了87年。这87年,变的是什么? 是咱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综合国力的巨大飞跃。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上,更体现在它如何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士兵。后勤,就是战斗力,更是国力的体现。 过去我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先行”很多时候是靠两条腿,靠老百姓的小推车。而我们的敌人,已经用上了卡车来运输给军官享用的羊肉。这种后勤上的巨大差距,让我们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而现在呢?这种底气,直接反映在了我们的军队后勤上。从单兵自热食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口味从最早的几种增加到现在的几十种,甚至还有“火锅套餐”,到大型野战炊事车,一小时就能保障数百人的热食供应。这种从“吃饱”到“吃好”的巨大跨越,背后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农业科技和经济实力的全面支撑。 所以,今天我们再回看“一车羊肉”的故事,看到的就不只是心酸和豪迈了。 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线。这条线的一头,是1938年在中条山下,围着篝火吃肉的陕军兄弟,他们的笑容里,带着九死一生的乐观和对胜利的渴望。 这条线,就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轨迹。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那种饥饿和炮火,有时候会觉得历史很遥远。但其实,历史就藏在我们的每一顿饭里,每一次消费里,每一次安稳的睡眠里。
1938年,桂军189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
【1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