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阅兵之后,孙立人将军后人提出请求,希望能尽快把孙立人将军的棺木,运回家乡安葬

韫晓生 2025-09-08 17:41:59

看完阅兵之后,孙立人将军后人提出请求,希望能尽快把孙立人将军的棺木,运回家乡安葬。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言短意长|抗战名将孙立人后人,今天第二次观礼)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一位名叫孙安平的特殊来客,让许多人的目光停留。他此行不只为观礼,更是背负着父亲的遗愿,希望替父亲看看当下的祖国,希望父亲的棺椁能早日回归故土。   孙立人的一生,本该是一部完美的英雄史诗。他出身安徽的书香门第,从小就是个“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又有远见,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进清华。在那里,他品学兼优,顺理成章地拿到了公费留学的名额。   到了美国,他先是在普渡大学读土木工程,可在美国街头,他亲眼目睹白人欺凌同胞的场景,内心受到了巨大冲击。他猛然醒悟,光靠在象牙塔里搞工程,救不了积贫积弱的中国。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安稳的工程师工作,转头考进了弗吉尼亚军校。   这份家国情怀,让他从一个文弱书生,彻底转型为一名铁血儒将。军校毕业时,校方断言他必成大器。确实,回国后他投身军队,在淞沪会战中一战成名,率部七次击退日寇,声名鹊起。   后来,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他在印缅战场上更是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他屡出奇兵,以少胜多,在密支那大破敌军,威震海外。因为解救了数千名友军,西方媒体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号——“东方隆美尔”。   他出了名的爱兵如子,一次掩护友军撤退,英军马上要炸桥,孙立人想都不想就冲到桥中央,硬生生拦了下来,保全了部队。这份情义,让许多被救的老兵和他们的后人,几十年后还专程去拜访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他的声望巅峰,也成了他人生悲剧的开端。孙立人的美国军校背景,让他始终被黄埔系出身的蒋介石视为异己之人。加上美国人对他青眼有加,更让蒋介石如鲠在喉,生怕哪天美国人会扶植孙立人取而代之。   到了台湾,这种猜忌达到了顶点。孙立人因反对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空想,并多次公开批评蒋经国“弄权”,彻底惹恼了蒋氏父子,蒋氏父子下定决心要拔掉这根“钉子”。   1954年,孙立人被解除一切军职。两年后,他被赶出台北官邸,迁往台中,开始了长达33年的软禁生涯。蒋介石对他采取了“七不”政策,让这位昔日的抗日英雄彻底失去了自由。   那段日子,将军家中断了收入,生活极其困苦。他的夫人张晶英回忆,孩子们上学时家里没钱买米,只能分吃三个鸡蛋。他开始种玫瑰,意外地收获成功,还得了个“玫瑰将军”的雅号。   即便身处绝境,孙立人也从未抱怨,而是把全部心力放在了子女教育上。他教导孩子们要沉着、明智,他的三女一子后来都考上了名牌大学,各有成就。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孙立人重获自由,此时的他已是年近九旬的老人。虽然台湾当局为他平反,恢复了名誉,但将军心中最大的遗憾,却永远无法弥补了。   他太想家了。软禁期间,他始终说着一口家乡的安徽话,除夕夜总跟孩子们念叨老家池塘抓鱼的趣事。得知大陆已妥善照料他父母的坟墓,他欣慰又感激。   1990年,孙立人病逝于台湾,享年90岁。他留下的遗愿有两个:一是回安徽老家祭拜父母,二是在广州与他那些长眠于印缅战场的老部下葬在一起。   他嘱咐家人,只要心愿未了,他的骨灰就不能下葬。直到今天,他的灵柩依然暂厝在台中的墓园里,没有入土。   他的儿子孙安平,一直在为父亲的“落叶归根”而奔走。孙立人将军的一生,忠义昭著,却也充满了时代的悲凉。他的功绩已载入史册,但他的遗愿,仍漂泊在海峡对岸。   这份跨越世代的追寻,不仅是一个儿子的孝心,更是无数同胞对历史的牵挂,和对团圆的期盼。

0 阅读:29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