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今天报道:“尽管表面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但专家直言,中国目前

燕纸 2025-09-08 17:50:46

联合早报今天报道:“尽管表面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但专家直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规模领先、技术追赶”的阶段,尤其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深度融合方面仍有差距。”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这块风头正劲,但内行人说还有路要走,回想起来,这波热潮从几年前就开始酝酿,那时候全球科技圈子还在纠结机器人能不能像人一样走路做事,中国这边已经悄无声息地攒劲了。 最早的苗头得从制造业升级说起,中国工厂多,劳动力需求大,人口老龄化又来得快,企业老板们急需帮手来填补空缺。 政府一看这机会,立马出手推一把,从2015年起就把智能机器人列为重点项目,砸钱搞研发,建园区,拉企业入伙。 结果短短几年,中国机器人安装量就占了全球一半以上,工业机器人先火起来,人形机器人紧随其后。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高达29万台,比欧盟、日本和美国加起来还多出一倍,这股势头直接带火了人形机器人的链条,从零件供应商到整机厂家,全都跟着受益。 发展到如今这步,离不开几大推手,先说市场规模,这块儿中国玩得转,去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值约27.6亿元人民币,今年预计翻倍不止,到2030年可能冲到1955亿元,全球份额占到三分之一。 为什么这么猛?因为中国有海量应用场景,工厂、医院、家庭,到处都需要机器人帮忙。 企业数量也爆棚,超400家在干这活,融资从2020年的15.8亿元飙到2024年的72.3亿元,年增长35.6%。 这些钱不白花,砸进了技术攻关上,比方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上海交大联手搞出新算法,让机器人能在泥地、斜坡上稳稳站住,不摔跤。 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机器人,纯靠电动系统就完成了站立后空翻,这在全球都算亮眼,还有天工机器人,能靠视觉感知在雪地奔跑,时速12公里,远超普通人慢跑速度。 这些突破不是孤立的,中国完备的供应链让想法快速变现实,从芯片到电机,全都能本地搞定,成本低,迭代快。 再深挖点,国际竞争也加剧了这场戏,Tesla的Optimus机器人一出场,就搅动了池子,它能自主走路、捡东西,还计划2025年在自家工厂部署5000台。 Boston Dynamics的Atlas更猛,动态平衡超强,能翻跟头、跑酷,最近还升级了AI脑子,让它学东西更快,中国企业不甘示弱,Agibot推出五款机器人家族,直接对标Optimus,强调多功能适应。 上海Sage Intelligence的SageBot,四臂设计,能同时干几件事,号称全球首创,Unitree的G1和R1模型,价格亲民,R1起步价才几万块,远低于国外竞品。 这些对比下来,中国在成本和产量上占优,但国外在精细操控上领先。 比如Atlas的力气大,能抬重物不晃荡,Optimus的效率高,功耗低,中国机器人虽能跑能跳,但融合AI认知时,还得优化传感器和算法,避免卡壳。 话说回来,这差距怎么来的?根子在基础科技上,中国AI进步飞快,但底层算法和芯片算力,部分还靠进口。 高性能低功耗芯片,国外企业把关严,中国虽有华为麒麟,但适配机器人复杂运算时,稳定性差一截。传感器精度也一样,国外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更稳,在乱七八糟的环境里不容易出错。 中国企业知道这痛点,正加大投入,产学研抱团取暖,比方说,北京的科技园,政府补贴让初创公司零门槛进驻,共享实验室。 2024年,国家采购人形机器人相关科技跳到2.14亿元,比前一年多出几十倍。 这政策红利不小,2025年中国计划建初步创新体系,到2027年供应链稳如老狗。上海还发了首个机器人治理指南,强调安全设计,避免出乱子,这些举措,让中国从追跑变成并跑,甚至领跑某些领域。 展望前路,这行业潜力巨大,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能到5万亿美元,中国用量可能达3亿台,领跑全球。 为什么?因为中国工厂转型急,老人护理需求爆棚,政府还推机器人进养老院,脑机接口和AI结合,让机器人懂人心。 想象一下,未来机器人不光干活,还能陪聊、帮康复,这对普通家庭是福音,但挑战也没少,失业担忧、技术瓶颈、隐私风险,都得一一破解。 中国企业正加速,融资热潮从年初延续到年中,投资者蜂拥而上,视之为下一个苹果或特斯拉。 国际上,美国和中国赛跑,美国侧重军用和高端,中国玩规模和民用,谁先突破融合瓶颈,谁就赢。 总的看,中国人形机器人这事,正从起步冲向高峰,规模大、技术赶,未来亮堂堂。 参考资料:联合早报

0 阅读:53
燕纸

燕纸

喜欢我的朋友请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