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嫁贫民窟求助回国系摆拍#【晚报来论 | “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把短剧当纪实的风怎么刹#?】一则网传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中国博主偶遇一位嫁到外国贫民窟的中国籍女子,该女子称被丈夫扣留护照无法回国,希望博主解救其回国。
看到这一视频“新闻”,不少人信以为真,纷纷对那位外嫁女同胞给予声援。就在他们被深深“代入”的时候,警方查明了真相——根本没这回事,一切都是涉事男子杨某江及其女友编造出来的。这则披着纪实外衣的视频,其实只是一幕为吸粉引流而拍的“短剧”。
杨某江及其女友的做法确实挺“聪明”。以跨国婚恋中身处困境的弱势女同胞为故事主角,更容易引发公众关注与共情;以纪实手法拍摄,“偶遇”“偷拍”等镜头语言“凸显”了事件的真实性;以亲历者姿态在评论区跟网友互动,强化了叙事的可信度。经由这样一番操作,一幕“纪实化短剧”就横空出世,成为一把收割流量的锋利镰刀。
此前,这类“纪实化短剧”已多有曝光。“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农民工被欠薪跳楼讨薪”“老人街头被骗光积蓄”,诸如此类的“短剧”一次又一次地被包装成新闻,被推送进公众的视野,抖着各样“机灵”,诱导人们共情、转发。
这么“玩”可不行!
网络博主有拍摄和发布视频内容的权利,但不能为吸粉引流而胡来,不能故意模糊虚构与真实的边界,把自编自导的剧情拍成真实发生的事件来发布。如此以假乱真,是对公众的欺骗与羞辱,不仅会透支社会善意与信任,也会在算法推荐下挤压真实新闻的传播空间,甚至还会无事生非,引发误解与舆论对立。
面对“中国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的视频,公安部门及时查明了事实真相,并严格依法依规对“误导公众认识”“扰乱公共秩序”的杨某江及其女友作出行政处罚,展示了对相关“纪实化短剧”应有的态度。
遏制短剧“纪实化”“新闻化”,需有关各方共同发力。
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正式生效。本月起,用AI生成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条音频、视频都必须标明其AI生成“身份”。相关部门不妨把这一办法推而广之,强制每一条网传视频内容都把是否虚构一事标清楚。
相关平台也得动真格的,强化视频内容审核,不让“纪实化短剧”蒙混过关。一些平台重流量、轻内容,对“新闻类”“纪实类”视频的真实性核查流于形式,甚至对披着新闻或纪实外衣的视频给予流量倾斜,变相纵容了“纪实化短剧”的传播。这种做法必须及时叫停。
当然,用户也应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识破“纪实化短剧”的破绽,不上杨某江这类视频拍摄者的当。(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王学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