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可秀(1906—1935)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日英烈。出生于辽宁本溪,毕业于东北大学,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笔从戎,最终为抗日救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祈祷][祈祷][祈祷] 苗可秀,原名苗克秀,字尔农,又名苗景墨,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苗家堡子的一个农民家庭。1914年,苗可秀进入私塾学习,1919年8月,进入下马塘高等小学学习,高小毕业后,他考进了沈阳第三中学。15岁时他在家乡组织了一个“少年习武团”,自任团长,平时习武健身,遇到土匪骚扰时,和长辈们一起抗击土匪。 1926年中学毕业后,苗可秀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预科读书,1928年8月,预科毕业后升入本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解散,苗可秀流亡北平,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借读。在北平期间,他组织东北学生军并担任大队长,进行军事训练,积极为抗日做准备。 1932年3月,苗可秀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遣,返回辽东三角地区考察,并联络邓铁梅部抗日武装。同年7月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在关内谋职的机会,正式投奔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被任命为总参议,辅佐邓铁梅参赞军务。 为了培养抗日军事骨干,苗可秀向邓铁梅建议并协助创办了东北民众自卫军军官学校(也称学生大队),邓铁梅亲任校长,苗可秀担任教育长并主持日常工作。军官学校为义勇军培养了一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部队的领导骨干。 鉴于义勇军组织松散、目标过大,难以应对日军频繁“讨伐”的教训,苗可秀于1934年2月创建了中国少年铁血军,并亲任总司令。铁血军以“用黑铁赤血精神,采全民革命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为宗旨,成员多为爱国青年学生,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 1934年秋冬,苗可秀曾派人与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联前身)取得联系。1935年春,杨靖宇也曾派参谋到岫岩与苗可秀会面,就坚持抗日斗争等问题交换意见,并约定协同作战。 1935年6月,苗可秀率部在辽宁岫岩羊角沟与日军作战时,因臀部中弹负伤,后在转移养伤过程中不幸被密探侦知被捕。被捕后,日军先是以高官厚禄诱降,企图利用他的影响力,但遭到苗可秀的严词拒绝。继而敌人又施以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 1935年7月25日,苗可秀在凤城县(今丹东凤城市)南山脚下被日军杀害,年仅29岁。就义前,他曾为敬佩其气节的日本翻译官前山题写“正气千秋”等字留念。 2015年8月24日,苗可秀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46年,凤城县政府将火车站站前街命名为“苗可秀街”。1957年,在其就义处树立了苗可秀纪念碑。 苗可秀在狱中深知自己时日无多,曾写下感人至深的遗书。他给时年约6岁的儿子起名为“苗抗生”,勉励其继承父志,为抗日而战斗终生。在给好友的遗书中,他写道:“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我们既然有希望,便不能不有牺牲。” 这充分展现了他为民族解放事业甘愿献身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 苗可秀烈士从一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到一位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将领的转变,是其深沉家国情怀和坚定抗日决心的生动体现。他英勇不屈的事迹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分享城市新鲜事# #不忘先辈致敬先烈#
苗可秀(1906—1935)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日英
史迹奇闻号
2025-09-10 15:54: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