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 “敲诈” 中国 2 亿技术费!中国西气东输工程需要用到美国一款压缩机,于是美国竟趁火打劫开出天价费用,然而没过多久,美国就欲哭无泪了…… 2002 年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正式开工时,天然气长输管道的核心设备 —— 高压离心式压缩机,全球只有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等 3 家企业能造。 美国企业摸准了中国没有替代选项,立刻开出了天价:单机售价 1.2 亿美元,还附加了每天 200 万美元的技术服务费。按 2002 年 1 美元兑 8.2773 元人民币的汇率算,这每天的技术服务费就折合近 1650 万元人民币,用户说的 "每天 2 亿" 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把中国逼到了不得不买单的绝境。 这时候的美国企业怕是觉得中国这块肥肉跑不了,毕竟从新疆戈壁到长江三角洲的输气管道,每 200-300 公里就要设一座加压站,整个工程需要几十台这种压缩机。他们可能以为靠着技术垄断,就能年复一年地收这笔 "过路费"。 但他们没算到,中国工程师骨子里就没有 "认命" 这两个字。其实早在 1999 年,沈鼓集团就盯上了这个难题,当时国家还在酝酿西气东输工程,他们就开始跟踪研发相关技术。 整个西气东输工程汇集了 8 家专业设计院、30 多家科研院所、近 2000 名科技人员,展开了 700 余项科技攻关,其中就包括这个核心压缩机的国产化突破。 转机出现在 2009 年,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启动时,国产压缩机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在国家能源局协调下,中石油牵头,沈鼓开发 20MW 级电驱压缩机组,中船重工 703 所开发 30MW 级燃驱压缩机组,上海电气、哈电集团配套电机,鞍山荣信电力做变频,形成了完整的国产化链条。 到 2012 年西气东输三线开工时,"实现工程技术自主化和技术装备国产化" 已经成了明确目标。西安陕鼓动力为三线中段提供了 11 台干线管线压缩机,这些设备多变效率高达 88% 以上,具备远程一键启停机、多机组负荷分配智能化控制等功能,技术水平完全不输进口货。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新疆哈密烟墩压气站的三台国产 CGT25-D 型燃驱压缩机组,它们从 2015 年陆续投用以来,累计运行已经达到 11 万小时,创下国内同类型机组最长运行纪录。 刚开始这些国产机组确实遇到过麻烦,润滑油每天消耗 200 升,是进口机组的几十倍,技术团队硬生生把油气分离器更换掉,改造排气管道,最终把油耗降到了和进口设备相当的水平。现在这些机组故障停机从最高峰的每年 13 次降到了 0 次,彻底打破了 "国产设备不靠谱" 的偏见。 美国企业的好日子也就此到头了。随着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不断推进,国产压缩机成了主力军,不仅价格比进口设备低得多,而且再也不用支付那些离谱的技术服务费。 2025 年塔里木油田牙哈储气库投用的 40 兆帕高压离心式压缩机,成本直接比进口设备降低了 50% 以上。原来那些等着收 "天价过路费" 的美国企业,眼睁睁看着中国市场被国产设备抢占,自己从 "躺着赚钱" 变成了订单流失。 他们可能到最后都没搞明白,为什么 2002 年还完全依赖进口的中国,只用了十几年就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甚至在 40 兆帕这样的高端领域实现反超。 现在西气东输四线已经全线贯通,年设计输气能力 150 亿立方米,这些管道上跳动的 "中国心脏",每天都在输送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在诉说着一个道理:技术垄断或许能得意一时,但永远挡不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决心。 美国企业当年那副 "你不用我的就没别的选" 的傲慢,最终变成了看着中国设备铺满西气东输管线的无奈,这大概就是他们 "欲哭无泪" 的真正原因。毕竟谁也没想到,中国不仅造出了自己的压缩机,还把这项技术做到了国际领先,让曾经的垄断者只能在旁边看着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被分走。
中方阅兵作用开始发酵,各国态度明显变化? 以前别人说起中国,可能首先想到的是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