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汕尾一个医生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重视教育。他童年遇上抗日战争,步行四天山路去广西桂林上中学,脚底磨出血泡也坚持下来。1944年从桂林中学毕业,次年考上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成绩排第一。大学期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投身舰船设计。1958年,国家启动核潜艇项目,他被选入团队,任副总设计师。那时候中国底子薄,没资料没设备,一切从头学起。 核潜艇研制起步难,黄旭华和团队用算盘滑尺算数据,研究艇体形状和动力系统。1965年项目恢复上马,先搞鱼雷核潜艇,再导弹型。苏联撤专家后,他们自己摸索,采用水滴型艇体,边设计边建造。克服材料短缺,试验水池拖曳和风洞测试,收集数据调整方案。稳性设计关键,黄旭华强调不翻不沉开得动,这思路影响后续艇型。计算量大,上万个零部件数据,一个错就全盘乱。 1970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中国成第五个有核潜艇国家。黄旭华全程参与,从方案论证到试航完毕,只用几年时间。项目保密,他隐姓埋名三十年,与家人断联系。老婆孩子以为他出差,实际扑在工作上。1974年,长征一号交付海军,编入序列。之后继续改进,核反应堆和通海系统测试反复做,确保安全。团队交叉进行鱼雷和导弹艇研制,1967年方案论证,争分夺秒推进。 弹道导弹核潜艇研制,黄旭华用毒蛇理论和尖端常规创新思想,取消大陀螺设计,协同导弹试验。曲折多,改装升级不断。1988年初,第一代核潜艇南海深潜试验,他62岁亲自上艇。潜到300米极限深度,检查钢板压力一吨以上,焊缝阀门无漏。艇内灯光闪烁,海水深蓝,调整平衡阀记录数据。巡视舱室,核反应堆温度辐射正常。上浮释放压载水,艇体破浪而出。试验成功,标志实战能力突破。 深潜地点近广东老家,领导批准探亲,三十年首次回家。他坐军车沿海岸南行,到村口泥路水洼,推开院门见母亲。95岁老人头发全白,眼睛眯缝,认出儿子后嘴唇微动无音。伸瘦手抓袖子,拉他坐下,眼泪滑落。握手感觉冰凉轻抖,点头回应,擦眼角动作迟缓。屋内挂旧照,风吹树叶沙沙。他端杯喝水,视线停母亲脸。短留后起身,母亲扶墙目送,挥手点头眼泪未干。 前一年母亲从报纸知他干国防事,这次见面她选择不说。父亲已逝,他到坟前鞠躬。探亲结束,乘车北上,整理衣领回现场。三十年保密,无法通信,这趟回家补了亏欠。试验后,他继续监督测试,推动第二代艇型研发,提升隐蔽打击力。1993年,参加母亲百岁生日,在家围坐切蛋糕,分食物。 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研究所指导项目。晚年获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技奖,捐赠奖金两千多万,设创新基金支持科研教育。走进学校作报告,手持模型讲核潜艇原理,学生围拢问。推动核潜艇从无到精,全程见证。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全国道德模范。2019年,共和国勋章。 黄旭华一生奉献,隐功埋名几十年,为国防安全鞠躬尽瘁。核潜艇事业从零起步,他带头攻关,影响深远。后续艇型稳性好,得益他最初思想。计算用算盘,试验靠土法,这精神传下来。家乡情系,逝世后骨灰安葬汕尾,墓碑三行字动人。2025年2月6日,因病武汉逝世,享年99岁。2月10日,遗体告别武昌殡仪馆,众人鞠躬致敬。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
墨舞风华姿
2025-09-10 18:44:17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