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必然是忻口会战了,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中央军、军阀部队、共产党部

风雨飘摇中 2025-09-10 22:52:35

那必然是忻口会战了,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中央军、军阀部队、共产党部队全力配合, 各发挥其长处, 几乎围死了“钢军”广岛鲤精锐师团和配属的两个关东军师团。 1937年秋天,太原北边局势紧。 日军从北线压过来,一路打到山西,前头城市一个接一个丢。到这会儿,山西守得住守不住,基本就看忻口了。 忻口不大,算不上什么要塞。往前是平川,往后是太原,地形勉强能布防,真打起来,靠的是人。 国民党中央军、阎锡山的晋绥军,还有刚刚改编的八路军,一块儿挤到了忻口前线。这仨原本谁都不怎么服谁,但战场上没那么多讲究,不站一起就没人可站了。 部队到了之后,开始挖壕沟,筑工事,架机枪。土是硬的,石头也多,挖着费劲。士兵衣服不齐,有的穿着布鞋,有的干脆是草鞋,脚底磨破了贴点布再上。 粮食不够,每人每天也就一碗干饭,稀的都得兑水喝。枪弹倒是凑了些,可真正能用的炮不多,步兵火力薄,全靠人顶。 日军主力是第五师团。从东北一路打下来,这时候兵强马壮,带着坦克、迫击炮,还有飞机掠阵。他们估计着,忻口这边也撑不过两三天。 开打是十月十一号,天还没亮,山头上就起了动静。日军先用炮轰,一排排炮弹砸下来,炸出一个个坑。炮火停了,他们步兵就冲,动作快,路线熟,有经验。 中国军队扛不住火力压制,一些阵地很快失守。但到了晚上,局势变了。夜里日军攻不动,中国军队反冲。你上来,我打退;我冲上去,你又回打。高地反复争,最厉害的是南怀化,一天里换了十几次手。 有个团上去时是满编,八百人。打完下来,只剩三百多,还全是伤员。这种情况不止一回,两边谁也没完全占住优势,就是拼。阵地前沿尸体躺了一地,有的没人收,雨下一场,血水流得到处都是。 郝梦龄是第九军的军长,算是老兵了。那几天他人就在前线,亲自盯着。有人劝他后撤点,他不肯。十月十六号,他中弹,送不下来,死在了阵地边上。 这一死影响很大,部队一听军长阵亡,情绪更紧了,往上冲得更猛。当天刘家麒也阵亡,郑庭珍旅长也没活下来。将官接连牺牲,场面一度不好收。 与此同时,八路军没跟着在正面阵地死磕。 他们在后方活动,专门打日军的运输线。雁门关那边设伏,抓汽车、炸补给。最有名的是阳明堡夜袭,打掉了不少日军飞机。这事传开后,前线士兵都知道,士气涨了不少。 这时候三支队伍合作,也不是说就齐心协力。 有摩擦,有误会,有些地方甚至有争抢。但架不住共同目标明确,敌人就一个,只要往那边使劲,谁都不说话。 战事拖了二十多天。 按日军的估计,五天能打通的地方,他们打了快三周,消耗不小。第五师团这时候不再像开始那样猛,攻势慢了,补给吃紧,伤亡上来也高。 中国军队也扛不住了。人手掉得厉害,弹药紧,补给不到位。战线一直往后撤,十月底开始,基本是在边打边撤。十一月初,忻口防线全线退出,太原也不久就丢了。 会战结果是失败,这是没法回避的。但也不能一口咬死说没意义。这一仗打疼了日军,最起码拖住了他们的推进计划。让他们知道,哪怕前头打得顺,后面也有地方咬人。 而且,这一仗的合作关系挺关键。虽然时间短,但国共、晋绥军三方并肩作战,有的事不见得顺利,可的确发生过。这段经历在后来被反复提起。真实感受就是——不太好配合,也不是特别信任,但只要枪口对外,还是能顶一顶的。 外面怎么说?外国记者有不少在中国。他们也跑到山西来看战况,忻口一仗让他们改观。之前觉得中国军队靠不住,这一仗之后,他们开始写文章,说中国人能打,士兵有韧劲。 忻口战场后来留下纪念碑,下面埋了不少无名士兵。 碑身简单,没有太多装饰,就立在旧阵地边。 有人去扫墓,看到碑上名字不全,有些连姓氏都没有,只写了“某排长”、“无名烈士”。 阳明堡机场现在没了。 原址变成一块地,种的是玉米。农民种地时常挖出旧弹壳,或一截绣花铁片。他们知道那是啥,但也不多说,掂量一下就扔一边,接着干活。 山风年年都吹,从没停过。南怀化高地草长得慢,土层薄,还是那副光秃模样。 石头还在,旧壕沟的痕迹也在,就是没人再提起那一夜高地上是怎么换手的了。

0 阅读:1196

评论列表

啄木鸟

啄木鸟

1
2025-09-11 12:22

老是把忻口会战和中条山会战搞混[捂脸哭]

猜你喜欢

风雨飘摇中

风雨飘摇中

接纳所有的可能性,让生活充满未知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