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资格老;第二, 得人心;第三, 能力强;第四, 人品比较好。 何应钦这个人,在中国近代军政史里,总是绕不开。 他是贵州人,家里条件不富裕,说不上多寒门,但也不可能供得起太奢侈的生活。他不是官宦子弟,也不是革命世家。早年出国,去的是日本,先读了振武学校,后来转入陆军士官学校。那时候能去日本读军校的中国人不多,大多数都想着回来做事。何也不例外。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回来了,没等读完就回来了,参加沪军。动作挺快,想干点实事。可惜事没干成,第二次革命失败后,又灰头土脸地回日本把学业补了。这件事不少资料都提过,说明他是个肯折返、能低头的人,碰了壁会转身,不钻牛角尖。 1916年,他再度回国,开始在贵州当教官,讲武学校的校长,后来当了黔军的参谋长。那时候的他,既是教官,也是实际做事的人,既知道书本,也懂得该怎么跟军人打交道。他的升迁速度不算特别快,但挺稳。 1924年,他接到孙中山的邀请,南下广州,加入黄埔军校,担任总教官。这个职务说不上是头把交椅,但很核心。他和蒋介石,一个是教官,一个是校长,搭配着干了不少事情。教导团是他负责的,最早一批学生,谁都得听他的。他不多话,出门戴帽,见人点头,讲课不带感情,但讲得明白。 黄埔时期,他在军中的地位渐渐上来了。东征、北伐一路参与,干的是统筹调度,不亲上前线,但也不是坐办公室那种。军政部的事情,大多由他来管。1934年,国民政府第一次正式授衔,他拿到的是陆军一级上将。这一级不多,掰着指头数,排在蒋介石之后的就是他。 从这个时候起,何应钦基本成了国民党军队的“二号人物”。这个说法不是宣传口号,也不是自封的,是当时军内上下默认的。他管事,也有声望,人稳,不躁,不抢功,也不拖后腿。老蒋身边的人变了好几茬,他一直都在。 但“在”并不代表“亲近”。 他和蒋介石的关系,说起来复杂。早年黄埔军校时,两人合作得不错。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蒋第一次下野的时候,各地军阀联手给他施压。何应钦那个时候,没有力挺蒋,也没有明确表态。他没反对,也没支持,但对蒋来说,这种态度等于是默许。他记仇,心里留了个疙瘩。 后来到了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被张学良扣了,南京那边乱成一锅粥。何应钦当时的态度是主张武力解决。他调兵,下命令,准备打。可事后蒋回来,发现很多人都在劝和,只有少数人想动手。他开始回头看,谁是想救他,谁是想“借事办事”。何就在这张名单上。 这一件事,加上前头那次下野的旧账,让蒋彻底对他心凉了。 表面上看,何的职务没变。还是参谋总长,还是军政大员,该列席的会一个不落,该签字的文件照常签。但蒋心里已经不把他当心腹了。换成别人早就被调职、边缘化,他还能留在台前,靠的不是蒋的宠爱,而是制度惯性。他资格太老,位置太高,一时换不了。 不过真正的实权,也确实逐步移交出去了。像陈诚、白崇禧这样的后起之秀,慢慢占了风头。何不是没感觉,他知道,只是没说。 到了抗战后期,他还担任中国陆军总司令。这个职位份量不小,但因为和美军合作牵涉复杂,他的权力也常被架空。史迪威、魏德迈这些美方将领,对他态度不一。说实话,彼此也不太能理解。美军那套,他也不熟,中国军队那点门道,美军也不想了解。合作就是将就,没办法的事。 1945年,日本投降。9月9日,在南京中山堂的受降典礼上,何应钦代表中国和盟军接受日军的正式投降。冈村宁次低头递上降书,他站着接,没多说话。很多人记住了这一幕,说那是他的高光时刻。确实,从形象上看,这一场合,他代表的是整个国家,也是那个胜利时刻最显眼的人物。 他没表现出激动,也没有兴奋。手里的动作一丝不乱,眼神平稳。他不是那种热情外露的人,这种场合,他还是维持着那套惯常的做派:稳,不出格。 抗战结束后,他被派到联合国担任军事参谋团的中国代表。职务挺响,但影响不大。他照常出席会议,说一些外交场合必须说的话,发言谨慎,不抢风头。他对外事务不太灵活,也不擅长处理多边关系,做这个职位,更多是象征意义。 1949年以后,他随政府迁往台湾。在台湾,他继续担任一些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说是职务,其实没多少实权。台湾那几年,他主要做的,是出席仪式,剪个彩,说几句客套话。生活重心渐渐移到桥牌、高尔夫和园艺上。身边熟人一个个老去,他也不爱多应酬,更多时候一个人在院子里坐着。 他晚年并没有离开政治圈子,但也没再真正进入权力核心。他像是一面老旗子,被人尊重,却少有人再去依赖。他写了一些回忆文字,口吻还是那样平稳,没什么波澜。该讲的讲了,不该说的,就含糊过去。 1980年,他九十岁。张大千送他一幅画,画的是他小时候贵州老家的小山、小河,还有老屋。何应钦很喜欢,把画挂在书房里,偶尔看着,发会呆。 1986年,他中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到1987年10月,心脏衰竭,走得不算突然。
第一,资格老;第二,得人心;第三,能力强;第四,人品比较好。 何应钦这个
风雨飘摇中
2025-09-11 00:54: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