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了!南京,2024年一女子在废品站发现已故科学家手稿,不忍心丢弃的她花60元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9-11 13:27:54

泪目了!南京,2024年一女子在废品站发现已故科学家手稿,不忍心丢弃的她花60元买下!谁料,神通广大的网友竟然成功知晓了科学家身份!

  冯桂芳那天去废品站,原本只是想找些旧报纸糊墙用,翻着翻着,一沓泛黄的手稿引起了她的注意。   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内容密密麻麻全是化学公式和实验数据,最让她心里一紧的是,这些纸张上记录的日期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署名“王锐”。   冯桂芳虽然不懂科研,但她觉得这些东西不该被当废纸卖,60块钱,她把这堆手稿全买了下来。   回家后,她主动联系了南京市档案馆,想把这些手稿无偿捐出去,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一看,这可不是普通的笔记,这是真正的科研资料啊。   手稿在档案馆展出后,事情开始变得有意思了,网友们像破案一样,通过手稿里的蛛丝马迹开始寻找这位王锐到底是谁。   “江苏省药物研究所”“1976年抗疟疾项目”,这些关键词成了线索,有热心网友联系到了药物研究所的退休老员工,这才揭开了王锐的身份。   原来,王锐是江苏省药物研究所的老研究员,1935年生人,扬州人,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58年进入研究所,算是新中国第一代搞药物研发的。   上世纪60年代,国内科研条件那叫一个艰苦,王锐就在那种通风差、靠煤油灯照明的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她主攻的是抗疟疾药物研究,那时候疟疾在南方很严重,尤其是边境地区,1970年代初,云南边境的部队大规模暴发疟疾,王锐接到任务就去了。   在云南的热带雨林里,她冒着被疟蚊叮咬的风险采集药材样本,回来后继续做实验,失败了几百次,每一组数据她都认真记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研发出了一种叫“R—97”的新型抗疟药,高效低毒,救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命,这在当时可是被列为国家重大科研成果的。   可就是这么一位功勋科学家,却从来没在公开场合宣传过自己,1988年后,她从一线退下来,转去培养年轻人了。   邻居们对她的印象就是个普通的老太太,每天准点出门,拎个黑公文包,租住在研究所附近的老房子里。   她一辈子没结婚,没有子女,2017年冬天,82岁的王锐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房东清理房子时,发现了几十箱实验笔记和几枚发黄的奖章。   要不是这些手稿被当废纸卖,要不是冯桂芳的善心,王锐这个名字可能永远都不会被人知道,手稿里有一页,王锐写道:“即使我的名字无人知晓,只愿我研究的成果,在未来某一代人手中发光。”   看到这句话,不少网友都红了眼眶。有人说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冯桂芳接住了王锐传递的接力棒。   现在,南京市档案馆专门为王锐设立了展区,江苏省药物研究所也成立了“王锐奖学金”,专门资助那些愿意投身药物研究的年轻人。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有人选择默默坚守,她们不求名利,只求自己的研究能真正造福他人。   这样的科学家,中国还有多少?他们的故事,又有多少被埋没在了时间的尘埃里?

0 阅读:5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