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64岁高龄的左宗棠打到新疆敌占区时,突然有100多个衣着破烂的清朝官兵,激动的朝他奔来,等左宗棠看清楚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些官兵扑向清军大营时,手中锈蚀的兵器还紧紧握着,衣袍上的破洞露出青紫的肌肤,却难掩眼中的光亮。 左宗棠快步上前,扶住最前面一位拄着长矛的老兵,颤抖着问出那句“你们怎么活下来的”,他早从探马口中听闻,新疆动乱后有清军留守,却从未想过,这些人能在绝境中坚守12年。 这场意外的相遇,不仅让左宗棠泪洒当场,更成为清军收复新疆的关键转折点,那些藏在12年坚守里的勇气与智慧,远比想象中更震撼。 彼时左宗棠的西征军虽气势正盛,却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对新疆地形不熟,更不清楚阿古柏势力的具体部署。这些留守官兵的出现,恰好解了燃眉之急。 当天晚上,左宗棠就召集这些官兵议事,老兵们拿出用油布层层包裹的地图; 这是他们12年里靠着记忆和侦察,一点点补全的新疆疆域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叛军的粮仓、炮台位置,甚至连每条山泉、每片戈壁的路径都清晰可见。 “大人,巴里坤往东三十里有片盐碱地,叛军骑兵难行,可作为奇兵通道;往西的黑山头,他们藏了不少粮草,若能烧掉,可断其补给。” 一位姓赵的哨官沙哑着嗓子汇报,这些情报,后来成了左宗棠制定作战计划的核心依据。 没人能想象,为了这份情报和这片土地,他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时间回到1864年,新疆动乱爆发,阿古柏率军入侵,清军主力奉命内调平叛,这支绿营兵被留下坚守巴里坤。 最初半年,他们还能依靠城内储备的粮草度日,可随着叛军层层封锁,粮食很快见了底。 据《左宗棠全集》中收录的官兵口述记载,为了活下去,他们春天挖野菜、夏天捕黄羊、秋天晒野果,到了寒冬,就把草木灰收集起来代替食盐,甚至拆毁废弃的官署木料取暖。 有一次,叛军断了城内水源,将士们就凿开冰层,用雪水充饥,不少人因此冻坏了手脚,手指关节肿得像萝卜,却仍要握着兵器站岗。 12年间,他们不仅要对抗饥饿与寒冷,还要抵御叛军的一次次进攻。最凶险的一次,阿古柏派了两千多人围攻巴里坤,城墙被轰塌了一角,叛军蜂拥而入。 这些留守官兵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拿着断刀、长矛甚至石块反击,激战三天三夜,硬是把叛军赶了出去。战后清点人数,原本三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一百人。 他们把战死同伴的尸体草草埋在城角,立下约定:“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就不能让巴里坤丢了。” 这份坚守,让巴里坤成了新疆动乱中少有的“未陷落之地”,也为后来左宗棠大军收复新疆保留了唯一的战略支点。 有了这些官兵的助力,左宗棠的西征之路顺利了许多。这些老兵熟悉地形,主动请缨担任向导,带领清军绕开叛军的埋伏;他们还会说当地语言,帮清军安抚百姓、筹集粮草。 在攻克乌鲁木齐的战役中,正是一位老兵发现叛军炮台的射击死角,清军才得以趁机攻破城门。 战后,左宗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特意提到:“此次收复乌鲁木齐,留守将士功不可没,若无他们十二载坚守,大军恐难如此顺遂。”光绪帝阅后深受感动,特批每人赏银五十两,军官官升三级。 让人动容的是,这些将士没有把赏银据为己有,而是拿出大部分修建了忠烈祠,把12年间战死同伴的名字刻在石碑上。 落成那天,幸存的官兵集体跪拜,有人哭着抚摸石碑上的名字:“兄弟们,咱们守住了新疆,朝廷记得咱们,老百姓也记得咱们!” 据《清史稿·兵志》记载,后来这些官兵中,有一部分选择留在新疆,参与当地防务;有一部分因伤病退役,朝廷给了他们终身俸禄,让他们得以安度晚年。 如今,巴里坤的忠烈祠虽历经百年风雨,石碑上的字迹却仍清晰可辨。那些无名官兵的故事,或许很少被人提及,但他们用12年坚守诠释的“守土有责”,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他们的现状,是刻在历史里的不朽——没有他们的坚持,就没有新疆的顺利收复;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边疆的安稳。 信息来源: 《左宗棠全传》 张掖市史志办|《张掖大词典》初稿·人物
苏军究竟是怎样对待日本战俘的?曾经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这么说的:“上级通知说要押
【205评论】【1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