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杨立新在最穷的时候,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三年,为了“养好”徐帆,自

历史趣闻星 2025-09-11 18:07:18

1987年,杨立新在最穷的时候,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三年,为了“养好”徐帆,自己舍不得买颗青菜,还要给她买巧克力,后来徐帆才知道自己给杨立新造成了多大“麻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冷,二十岁的徐帆,带着满腔的热情从武汉来到这里,想要追逐舞台的梦想,可现实却让她几乎无处立足。 刚到不久,她便病倒了,贫血严重,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那时她既买不起药,也没有家人照料,几乎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就在这时,杨立新把她接进了自己简陋的家。 那时的杨立新并不是观众熟悉的“荧幕常客”,只是一个话剧舞台上兢兢业业的小演员,妻子在单位上班,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儿子,三口之家靠着并不丰厚的工资过日子。 即便如此,他还是腾出家里最亮堂的一间房,让徐帆安心住下,他们一家三口挤在小屋里,把能晒到太阳的空间留给她,徐帆起初并不知晓这份牺牲,只觉得自己被照顾得格外妥帖。 生活的困苦在那个年代无处不在,为了能让徐帆身体恢复,杨立新与妻子常常想办法给她增加营养,他们会从药店里买红糖和维生素,每次她犯病就陪着去医院,把挂号费替她交上。 最令人难忘的,是杨立新口袋里常揣着的一块巧克力,他一个月工资不过四十多块钱,要养活一家人,还得供孩子上学,可他宁可自己中午只啃馒头,也要攒下这小小的奢侈品,那块巧克力不是给自己,而是留着在她体力不支时递过去。 徐帆在杨家住下的三年,几乎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每到饭桌上,她总是能吃到最好的一份,而杨立新和妻子却常常用稀饭、挂面打发。 她曾天真地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直到某次看见他们把剩菜煮成稀粥,她才意识到这份温情背后有多少克制与忍耐,那时的她还不懂,自己带来的花销,意味着杨家要勒紧裤腰带度过日子。 更让人心酸的是,这段岁月里,外界并非没有流言,徐帆年轻漂亮,寄居在杨立新家,自然惹来一些非议,杨立新明知这些话刺耳,却从未表现出丝毫动摇。 他没有解释太多,只是继续默默地照顾着,仍旧在舞台上认真排练,回家后还会倾听徐帆谈课堂上的收获,他的支持不仅让她在生活上有了依靠,更让她在艺术道路上树立了坚持与敬业的信念。 这三年里,徐帆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走穴或接广告上,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排练和课程中,她清楚地明白,这背后有一个家庭在无声地承担,她不能辜负这份付出,1991年,她顺利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凭借突出的表现进入北京人艺,站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走上成功之路后,她才逐渐明白,当年杨家到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那些巧克力、那些精心准备的饭菜,本该是杨立新和妻子留给孩子的,却因为她的到来,被一点点挪给了她,她心里一直存着愧疚,也存着感激。 多年之后,徐帆的名字在荧幕上越来越亮,她和冯小刚的婚姻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但在鲜花与掌声之外,她从未忘记当年的那段日子,杨立新的儿子杨玏大学毕业后决定进入演艺圈,徐帆便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 她为他牵线搭桥,介绍剧组机会,让他在镜头前逐步积累经验,还会亲自为他修改台词,讲解角色的处理方式,她做得悄无声息,不曾公开谈起过“报恩”,正如当年杨立新从未拿照顾她的往事说事。 杨玏慢慢站稳脚跟,成为观众熟悉的青年演员,他从不在公开场合提起徐帆的帮助,但在私下里,他始终以最真诚的态度对待这位长辈。 徐帆的新作品上映,他会第一时间转发支持,在片场遇到合作,他会提醒别人注意她的节奏。对他而言,这份情谊无需言语,只能靠行动延续。 时间过去几十年,外人只看到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稳步前行,很少有人知道这段隐秘的纽带,1987年的那个冬天,一块舍不得吃的巧克力,一间最亮堂的房间,一次次不声不响的挂号费,悄然改变了徐帆的命运。 那段岁月没有被公开宣扬,因为他们都不愿把友情当成谈资,真正的情谊,往往不是站在灯光下讲述的故事,而是困境中依然愿意把最好的一部分留给对方。 今天回望,那三年的守护不仅仅让徐帆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也成就了一段跨越几十年的深厚情谊,她的人生舞台之所以如此稳固,是因为背后曾有一个最清贫的家庭,愿意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为她撑起一方温暖的天地。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41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