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国家电投原董事长王炳华:困扰三代核电站的重大问题是电价|财之道

新浪财经 2025-09-12 08:46:42

文|《财之道》栏目刘丽丽

从2007年赴国家核电出任首任董事长,到执掌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而成的国家电投集团,再到成为为行业鼓与呼的专家,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战略咨询专家、国家电投集团原董事长王炳华,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核电从二代技术到三代技术、与世界核电强国从跟跑到并跑,再到争取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回忆起引进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牵头实施示范国产三代核电技术CAP1000/1400等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王炳华感慨:“老一辈的核工业人,有的干了一辈子核工业,干了一辈子核电站,没有亲手建设一个核电站,更谈不上运行核电站。因为那个年代建设一台核电机组很困难。现在国家有了方方面面的能力,一年核准10台8台核电机组。年轻人在一个核电站工作时间不长,就到另外一个核电站。无论是设计人员、工程建设管理人员,还是核电站的运营和管理,真的是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这一代人真是赶上了好时候,”王炳华对《财之道》表示,中国核能仍任重道远,从业者要继续同心协力,努力实现国家战略规划目标,为百姓的美好生活造福。

中国核电机组运营质量高于其他国家

《财之道》: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核电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目前建设情况如何?

王炳华:福岛核事故后,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中国地震局联合开展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之后,核电事业开启了“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新阶段。

2021年至今,包括昌江玲龙一号,(海南)、徐大堡核电(辽宁)、陆丰核电(广东)、廉江核电(广东)、金七门核电(浙江)等项目共计26台核电机组相继开工。还有江苏徐圩、山东招远、广西白龙、福建霞浦等项目共计23台机组核准待建。

到今年8月,我国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58台,容量是6,101万千瓦,在建机组31台,容量是3,725万千瓦。国务院已经核准准备开工建设的23台机组,容量是2,728万。如果把这三个数加起来,正在运行、正在建设和核准准备开工建设的项目,加在一起大致是1.2亿千瓦,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我国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保持良好的安全纪录。大陆地区核电机组已安全运行600多堆年,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根据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发布的2024年业绩指标数据统计,我国满足WANO综合指数计算条件的54台机组中,达到WANO综合指数满分100的机组有38台,占世界满分机组数量的43.18%,54台机组的WANO综合指数平均值为97.52,高于美国,高于法国,也高于其他有核国家,这是核工业人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华龙一号”正在升级

《财之道》:作为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后,技术迭代有什么进展?

王炳华:“华龙一号”已经形成了批量化的建设。有多个“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目前,正在结合工程建设及运维经验,持续开展技术改进优化。

目前在国家能源局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我们正在对“华龙一号”现有的技术进行升级优化。升级优化的重点是围绕着如何降低工程造价,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的出发点、立足点是怎么样的控制工期,怎么样的研发系统。“华龙一号”怎么实现由原来的能动加非能动的安全系统,要一步到位调整为100%的非能动系统,这是非常大的变化。

核电的碳足迹因子低于水电、风电和光伏

《财之道》:在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核能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目前是什么水平?

王炳华:2024年,国内核能发电是4,447亿千瓦时,核能发电占比4.72%,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4亿吨。

核能是碳足迹因子最低的能源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指出,在考虑铀矿采冶及核电站退役治理后,核能依然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发电技术之一。全生命周期,它的碳排放量是最小的。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2025年1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显示,核电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因子仅为6.5gCO₂/kWh,低于水电、风电和光伏。

核电要处理好工程造价问题

《财之道》:在电力市场化的背景下,核电如何与成本不断下降的可再生能源竞争?

王炳华: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投入商业化运营的时候,李鹏同志在举行竣工仪式的请示报告上作的批示中提出“质量好、工期短,投资省、效益高”的要求。现在核电站建设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现在困扰三代核电站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电价问题。电价问题取决于怎么样把工程造价降低,这是目前面临的非常严重和紧迫的问题,要把它处理好。

小堆有望为数据中心、汽车供电

《财之道》: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被视为核能的未来,目前取得了什么进展?

王炳华:到目前为止,中核、广核、国家电投、中科院、清华大学和中船重工6家单位都在按照不同技术路线来开发小堆,而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已研发形成了不同用途、不同功率档次、不同堆型的12种小型堆技术,主要包括陆基水堆、海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和熔盐堆。

中核集团的“玲龙一号”ACP100,也包括中科院的2MWt钍基熔盐堆,也包括国家电投的一体化供热堆,以及广核开发的两个海洋浮动堆,目前都有阶段性的成果。其中,中核“玲龙一号”ACP100处于工程示范建设阶段,预计2026年建成,是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清华大学开发的200MWe高温气冷堆已于2023年底投入商运;中科院开发的2MWt钍基熔盐实验堆于2024年实现满功率。

开展供暖、工业供汽、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是小型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小型堆规模化部署的预期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中小型燃煤热电联产机组替代、北方城市区域供热采暖、核能+石化耦合等工业供汽、海洋和海岛开发供能、满足特殊用户及出口的需要。国内头部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企业等已与核能企业合作开展了小型堆为数据中心供电的示范项目前期论证,以及一体化车载微型动力堆研发项目等。

三代核电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已不受国外制约

《财之道》:核电发展对产业链发挥了什么拉动作用?

王炳华: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包括主设备的制造,包括“华龙一号”的蒸汽发生器,APC系列的蒸汽发生器,核电站的反应堆安全和DCS系统,包括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这些都具有代表性。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已形成了每年10台/套百万千瓦级压水堆主设备的制造能力,自主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已经不受国外制约。这是我们的底气,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同时我们在持续加强铀矿的产能布局,“国铀一号”已经开工建设,万吨级铀纯化转化能力已形成,铀浓缩产能扩能有序推进,原料加工,中低放废物的处置,以及核心设备的制造,零部件的国产化,这一系列围绕着全生命周期的布局,国产化的水平和能力还是非常高的。

人才方面,拥有一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总数超过22万人的核能安全产业链的人才队伍,为核能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这一点我们要比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好得多。后继有人,是我们不断做强产业的底气。

核电工程是百年工程,有千亿现金流

《财之道》:建设一座核电站,能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

王炳华:一座核电站指的是两台机组,在整个建造周期和运行期间内,它为地方政府创造了什么样的经济价值?通常讲,一般项目前期要准备10年左右,大概需要投入10~20个亿,5年的核电站土建和安装工程,大概是350亿元到400亿元之间。一个核电站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运行,寿命期60年,按照每年100亿元的收入,如果是60年的话是6,000亿元,做退役、废物处理,大约需要25年,需要40亿元。

100年当中,核电站的现金流是非常巨大的。一座核电站,是百年工程,用这个来形容还是很实事求是的。

《财之道》:除了发电,核能还有哪些有商业价值的应用场景?

王炳华:核能的多元化应用,第一个是核能供暖。海阳、秦山、红沿河等核电厂2024-2025年度核能供暖面积达1402万平方米。“暖核一号”2019年11月投运至今,已经完成6个供暖季的任务,已经很成熟。总供热面积1300万平方米,覆盖烟台海阳、威海乳山,两个城市成为“零碳供暖城”。仅最近的一个供暖季,节约原煤消耗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8万吨、二氧化硫5676吨、氮氧化物5366吨。老百姓的评价很高,不光供暖质量改善了,而且供暖的收费标准还降下来了。

核能供气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田湾,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是全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已经于2024年6月投产。由核能生产出的蒸汽通过分流转化,为徐圩新区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化工企业生产提供支撑,到目前为止供热的参数是248度,供热压力是1.8兆帕,供热的流量是每小时600吨,流量也比较大。截至2025年6月19日,“和气一号”投运以来已经供气317万吨,减少标准煤26.42万吨,节省碳排放指标46.23万吨,而且目前供热能力还在持续地加大。

海水淡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山东海阳核电站,利用自己的优势,海水淡化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向地方提供海水淡化后的自来水。红沿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是我国核电中首个海水淡化系统,设计产能为22200吨/天,解决了电厂工程建设、调试及运行的需求。海阳核电站附近的“专家村”已经用上了海水淡化水。

《财之道》:核技术应用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内的同位素自主供应能力实现突破,未来还有哪些发展空间?

王炳华:核技术领域包括考古、国防、农业、国家安全、能源、材料、医学、工业、环保等方方面面,目前产业规模还是非常大的。国内核电生产同位素实现规模化量产,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主要是钴60,目前秦山核电正在联合浙江海盐打造全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是靠秦山三期两台重水堆,利用核电机组来提供钴60产品。

2024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关联产值约89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是非常快的,年均复合增长速率约15.6%。而且创新成果不断出现,尤其是以同位素供应为代表,实现了重大突破,辐照食品、育种、医疗器械消毒、核医学、工业领域、公共安全以及环境领域等等,市场前景是非常大的。

核聚变一定会实现,人工智能会大大缩短开发时间

《财之道》:2025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您如何看待核聚变的前景?

王炳华:核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前仍然在有序实施过程当中。第一步就是通常讲的热堆,第二步快堆,第三步就是聚变堆,目前都在有序推进过程中。

这里有两个基本结论,第一个,核聚变是一定会实现的,技术方面目前来看没有障碍,只是时间问题和多方面的挑战保障问题。第二,人工智能的开发和不断利用,会极大缩短核聚变开发时间,也就是商用的层面。

到目前为止,核聚变的研发有政府层面的,有国际合作层面的,还有很多民间层面的,而且民间层面的核聚变的研发,无论是规模、速度还是阶段性成果,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不可小视。最近,几家企业在很短时间内达成共识,成立了第一家中国核聚变公司,目前已经开展工作。实际上在这个公司之前,国内已经有三家民营企业在核聚变方面的工作相当深入,而且每年的投入量非常大。

现在核聚变整个开发的进展还是比较好,核聚变作为一种清洁、原材料接近无限的能源,一旦实现商业化应用,它会改变人类能源供给格局。

核聚变被人类赋予很高的期望,它是不是终极能源,不能做简单的评估和判断,但它一定是有用的,而且会改变能源结构,是一个非常有支持力的能源形式。这点我们一点都不怀疑。地球不一定需要靠核聚变来流浪,但核聚变一定会载着人类飞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 阅读: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