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痔疮其实可能是肠癌生活中,不少人出现便血、肛门不适等症状时,第一反应会归结为“痔疮”,觉得是小毛病,忍忍或用点药就好。但这种常见的认知误区,可能会掩盖肠癌的早期信号,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从症状上看,痔疮和肠癌早期确实有相似之处。痔疮引发的便血多为鲜红色,通常附着在大便表面,或在排便后滴出,一般不与粪便混合,常伴随肛门疼痛、瘙痒或痔核脱出;而肠癌导致的便血,颜色可能偏暗红或发黑,血液常与粪便混合,还可能伴随黏液、脓液,部分人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便秘、腹泻交替,或大便形状变细,像铅笔一样。此外,肠癌患者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体重快速下降、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痔疮很少会引发的表现。
之所以容易混淆,一方面是两者症状有重叠,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对肠癌缺乏警惕,觉得“自己年轻”“平时身体好”就不会得癌症。但近年来,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且逐渐年轻化,即使是二三十岁的人群,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长期患有肠息肉、慢性肠炎,或饮食习惯不健康(比如爱吃高油高盐、低纤维食物)的人,都是肠癌的高危人群,更要重视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
一旦出现便血、排便异常等症状,最稳妥的做法是及时就医,通过肠镜、肛门指检等专业检查明确病因,而不是自行判断、盲目用药。痔疮虽常见,但及时治疗能缓解不适;肠癌若能在早期发现,通过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可一旦发展到晚期,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预后也会变差。
别让“小毛病”的侥幸心理,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重视身体的每一个异常信号,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