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终于撕下了遮羞布。不是对俄动真格,而是集体对准中国,现在不是中国退不退的问题,是已经没有退路。 欧盟代表团刚刚落地华盛顿,就被安排进了一场不太平的会谈,等着他的是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一行。 这场围绕对俄新制裁的谈判,从一开始就没绕弯子。 欧盟推进对俄制裁已进入第19轮,焦点本在打击俄罗斯的影子船队和银行体系,以削弱其战争资金来源。但此次华盛顿会谈中,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主导的议程迅速转向二级制裁,即针对继续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加征关税。 早在8月,美国已对印度进口俄石油征收额外25%关税,使总税率达50%。现在,美方明确将中国纳入视野,税率可能攀升至50%至100%。特朗普虽未亲临,却通过远程连线强调,必须堵住俄罗斯的石油收入渠道。欧盟内部意见分歧明显,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零部件。 一旦跟进关税,不仅会扰乱欧洲汽车和化工产业,还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断裂。美方逻辑简单粗暴:用贸易壁垒迫使买家转向其他来源,避免俄罗斯通过亚洲市场维持财政平衡。这种二级制裁本质上是地缘政治工具,绕过国际法,直接瞄准经济弱点。 欧盟的处境颇为尴尬。作为美国盟友,它在欧洲议会刚刚通过冯德莱恩的提案,承诺加速淘汰俄罗斯化石燃料。但面对美方压力,布鲁塞尔官员不得不权衡本国利益。 欧洲能源危机尚未完全消退,俄罗斯天然气管道仍占供应比例不小,而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提供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链条。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欧盟曾迅速反击美国钢铝关税,推出25%的报复措施,保护本土企业。此次若对中国下手,欧洲出口如汽车和奢侈品将面临反制风险。 贝森特在会谈中直言,关税只是谈判筹码,美方希望欧盟先行出牌,作为挡箭牌扩展制裁范围。这反映出华盛顿的战略意图:借欧盟之力,形成两头堵的局面,避免单方面行动招致盟友不满。印度已尝到苦头,其纺织和制药出口在海关受阻,经济学家估算此类关税已令每个美国家庭多支出近1300美元。若扩展至中国,美国GDP可能下滑1.4个百分点。欧盟成员国清楚,这种博弈不只关乎能源,还牵动全球贸易稳定。 中国外交部早已表态,坚决反对任何缺乏国际法依据的单边措施。这种二级制裁被视为霸权主义延伸,北京已准备相应反制方案,类似于过去贸易战中的精准打击,如针对大豆和飞机等关键产品。同时,中俄能源合作已优化路径,使用本币结算和第三方转口,避免直接暴露于制裁风险。 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量占其总进口的16%,远高于战前13%,这不仅稳定了能源供应,还降低了采购成本。俄罗斯石油转向亚洲市场后,出口收入虽受西方封锁影响,但通过折扣价和非美元交易维持了财政来源。美方试图用关税切断这一链条,却忽略了新兴市场的韧性。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其供应链中断将波及欧美企业,欧洲化工巨头已开始评估潜在损失。 特朗普团队的强硬姿态,源于对俄乌冲突拖延的不满,但这种经济战往往适得其反,推高全球油价,伤害消费者利益。欧盟若贸然跟进,将加剧内部裂痕,德国等出口导向国尤其敏感。 会谈虽未公布具体结果,但各方动向已显端倪。欧盟委员会正评估第19轮制裁细节,可能将部分中国炼油设施列入观察名单,但成员国协调难度加大。法国推动的反制措施强调打击俄罗斯石油再出口,而非直接针对中国。贝森特在后续表态中,重申美欧伙伴关系的重要性,暗示若欧盟行动,美国将匹配关税力度,形成联合阵线。 这场以对俄制裁为名的谈判,实则暴露了西方阵营的内部矛盾。特朗普上台后,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二级制裁成为其外交工具箱的核心选项。但历史经验显示,此类措施往往引发连锁反应,2018年贸易战就曾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0.5个百分点。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反制能力强,不会坐视不管。 俄罗斯则通过扩大与亚洲的能源协议,分散风险,2025年上半年,其石油出口量虽降10%,但收入仅减5%,得益于价格调整。欧盟面临的选择,不仅关乎盟友忠诚,还涉及本大陆民福祉,能源价格上涨已令欧洲通胀压力加剧。
欧盟终于撕下了遮羞布。不是对俄动真格,而是集体对准中国,现在不是中国退不退的问题
纸上点将
2025-09-12 18:35: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