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王端鹏考了749分,离高考总分只差1分,成为了山东高考状元,在当时轰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12 21:39:02

2004年,王端鹏考了749分,离高考总分只差1分,成为了山东高考状元,在当时轰动全国,但是却因为长相呆被嘲书呆子,从清华毕业后,他的现状如何呢? 中国科学院某高分子材料实验室里,王端鹏正俯身指导年轻研究员调整实验参数,指尖划过电脑屏幕上的分子结构模型,语气沉稳:“这里的聚合反应温度再降2℃,数据稳定性会更好。” 没人能将眼前这位眼神锐利、谈吐专业的科研骨干,与20年前那个因749分高考成绩轰动全国,却因“戴厚眼镜、不善言辞”被嘲“书呆子”的少年联系起来。 二十年时光,他用专注与坚守,把外界的偏见,变成了科研路上的垫脚石。   2004年夏天的山东烟台,高考成绩公布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王端鹏749分的成绩,不仅是山东状元,更是当时全国高考史上最接近满分的分数之一。 媒体蜂拥到他家中采访,镜头里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戴着旧款黑框眼镜,面对提问时会下意识攥紧衣角,回答问题条理清晰却略显拘谨。 很快,网上开始出现“书呆子”的评价:“看他呆呆的样子,肯定只会死读书”“除了考试,估计连篮球都不会打”。   这些评价传到王端鹏耳中时,他正在整理高中课本,准备捐赠给学弟学妹。母亲心疼地说“别理他们”,他却笑着翻出一张篮球比赛的合影:“妈,你看,我还是班级篮球队的替补呢。” 事实上,王端鹏从不是“死读书”的孩子。成长于教师家庭的他,父母从不用分数约束他,而是教他“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上”。 高中时,他每天会留1小时去操场打球或跑步,周末会跟着父亲学修收音机、装电路,甚至还曾因帮邻居修理故障家电,耽误了一次模拟考试复习。 “劳逸结合才学得进去”,这是他从高中就明白的道理。   进入清华大学化学专业后,王端鹏彻底摆脱了“状元”光环的束缚。课堂上,他总是最早到教室的人,笔记本上不仅记录知识点,还会标注“这个反应机理可以结合实验验证”; 实验室里,他常常待到深夜,反复调试设备,哪怕实验数据与预期不符,也会逐行排查问题,直到找到原因。 有次为了验证一个高分子聚合反应的新路径,他连续一周泡在实验室,每天只睡4小时,最终成功得出关键数据。导师评价他:“有股不服输的韧劲,更有清晰的科研思维,是块做科研的好料。”   本科毕业后,王端鹏收到了美国多所高校的深造邀请,最终选择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化学博士,研究方向是高分子材料改性。 这是当时国内科研领域的薄弱环节,他早就暗下决心:“学好先进技术,将来回国补上这块短板。” 在美国的五年里,他发表了8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2篇被《自然·材料》收录,导师多次挽留他:“留在美国,你能获得更好的资源和待遇。” 但他始终记得初衷,2012年拿到博士学位后,他第一时间收拾行李回国,加入了中国科学院。   如今的王端鹏,已是中科院某研究所的核心研究员,牵头研发的“高性能环保高分子复合材料”项目,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外壳制造,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材料的耐高温性能。 实验室里,他会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同事:“做科研不能怕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靠近真相的一步。” 去年,他还牵头成立了“高分子材料青年创新工作室”,帮助更多年轻科研人员快速成长。   闲暇时,王端鹏依然保持着运动的习惯,每周会和同事打一场篮球,球技虽不算顶尖,却总能凭借团队配合得分; 他也会抽时间陪父母散步,听他们聊起20年前高考后的趣事,笑着说:“幸好当时没被‘书呆子’的评价影响,不然哪有现在的我。”   从2004年的高考状元,到如今的科研骨干,王端鹏用二十年时间证明:外界的标签与偏见,从来定义不了一个人的价值。 真正能决定人生高度的,是对目标的坚守、对专业的热爱,以及那份“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初心。 如今的他,依然在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用一个个扎实的科研成果,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也为年轻一代树立了“不被定义、专注成长”的榜样。 信息来源:新晚报——当年高考只差1分满分的“全国状元”,他现状如何?

0 阅读:366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