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接到新婚丈夫牺牲在老山战场噩耗时,谢玉花毫不犹豫改嫁大伯哥。被停发烈士家属抚恤金,30年后她泪洒烈士陵园。 一个20出头的年轻寡妇,在那个年代,最好的出路就是趁着年轻改嫁,找个好人家,再生个娃,安稳过完下半辈子。村里的媒婆踏破了王家的门槛,都被谢玉花一口回绝了。 她不是不想走,是不能走。她走了,这个家就散了。公婆体弱多病,小叔子小姑子还在上学,那个残疾的大伯哥谁来照顾? 就在全村人都不理解的时候,谢玉花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她对公婆说:“爹,妈,要是我非得再嫁一次,那我只嫁给大哥。” 这话一出,全村都炸了锅。有人说她疯了,有人说她傻,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往火坑里跳。嫁给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这不等于守一辈子活寡吗? 但谢玉花心里有自己的算盘。她这么做,不是为了什么爱情,而是为了一个“名分”。只有成了王家的“大儿媳”,她才能名正言顺地留下来, 堵住所有人的嘴,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这是一种近乎悲壮的智慧,一种用牺牲自己来成全承诺的决绝。 可这个决定,也让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按照当时的规定,烈士遗孀改嫁,就不再享受烈士家属的抚恤金和优待。就因为这个“荒唐”的改嫁,谢玉花的烈士家属抚恤金被停发了。 国家的好意,被一条冰冷的规定给隔断了。 从此,谢玉花的生活里,就只剩下了“责任”两个字。 她一个人种十几亩地,天不亮就出门,月亮挂在头顶才回家。家里的粮食,没让老人孩子饿过一顿。 公婆病了,她端屎端尿,比亲闺女还亲。小叔子和小姑子要上学,她就晚上点着煤油灯给人缝缝补补,做针线活,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攒学费。 最难的时候,是小叔子考上了大学,却查出了肝炎,急需一大笔手术费。谢玉花卖光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还是凑不够。最后,她瞒着家人,跑到县城的医院去卖血, 硬是把小叔子的命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三十年,足够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大成人,也足够把一个风华正茂的姑娘,熬成一个两鬓斑白的妇人。这期间,公婆相继离世,是她披麻戴孝,一手操办。后来,她名义上的丈夫,那个她照顾了一辈子的大伯哥,也走了。 家里的小辈们都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偌大的一个院子,常常只剩下谢玉花一个人。没人知道,在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她是不是会想起那个只做了她三天丈夫的王长献,是不是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她不说,只是默默地做着。你为国尽忠,我替你尽孝。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谢玉花用一辈子去践行。 时间来到2014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年过半百的谢玉花,第一次坐上火车,踏上了去往云南的路。她的目的地,是麻栗坡烈士陵园,王长献长眠的地方。 三十年了,她终于要见到他了。 一路上,谢玉花一言不发,只是紧紧攥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她给王长献带来的家乡特产。当她踉踉跄跄地走到那块刻着“王长献烈士”的墓碑前时,这个坚强了一辈子的女人,再也撑不住了。 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抚摸着冰冷的墓碑,就像在抚摸爱人的脸庞。压抑了三十年的思念、委屈、痛苦,在这一刻瞬间决堤。她嚎啕大哭,一声声地呼喊着王长献的名字: “长献啊,我来看你了……我答应你的事,都做到了……爹妈我送走了,弟弟妹妹也都成家了……你怎么就不回来看看啊……我好想你啊……” 她的哭声,撕心裂肺,在陵园里久久回荡。在场的战友和志愿者们,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落泪。这一跪,这一哭,是三十年承诺的终点,也是三十年思念的爆发。 她守住了对丈夫的承诺,却也苦了自己一辈子。 故事传开后,谢玉花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特事特办,为她恢复了烈士军属的荣誉,并补发了多年的抚恤金。生活总算有了保障。 如今是2025年,回头再看谢玉花的故事,我们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在今天这个讲求个性、注重自我的时代,谁还会为一个仅仅相处了三天的丈夫,付出自己的一生? 我们不该去评判哪种选择更高尚。时代不同了,价值观也变了。但谢玉花身上那种最朴素的品质:承诺、坚守、善良和担当,永远不会过时。她不是什么大英雄,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但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庭的责任,也守住了一份超越生死的爱情。
万万没想到!河南新密,一女子临产生孩子,丈夫开车把她送到医院,安顿好后说有点事要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