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斗,内斗 还是内斗,蜀汉亡国最痛教训,失人和便失天下! 《虎啸龙吟》,司马懿对着诸葛亮尸体说了句:"你这北伐,打的是曹魏,耗的是蜀汉。" 当时只觉得是对手的嘲讽,今年翻《三国志》才发现——司马懿看透了,我们却看错了。 邓艾带着两千残兵摸到成都城下时,后主刘禅正攥着谯周的劝降表发抖。满朝文武没人提援军,没人为姜维的军着急,连最该拼命的益州兵都躲在城垛后窃窃私语:"降了吧,反正打下来还是当老百姓。" 弹幕炸了:"诸葛亮拼到死护着的蜀汉,咋就被自己人作散了?" "说好的'人和'呢?合着都是画饼?" 今天咱们就撕开《三国演义》的滤镜,聊聊蜀汉这出"自己人坑自己人"的悲剧——表面亡于曹魏,根子上是内斗耗光了元气。 一、四个"小圈子",早把蜀汉撕成了碎片 刘备入川时,班子看着挺齐整:有从涿郡跟着他卖草鞋的老兄弟(关张赵),有荆州带出来的智囊(诸葛亮、蒋琬),有主动投降的益州士族(法正、李严),还有后期投奔的降将(姜维、夏侯霸)。可时间一长,这四拨人就成了互相使绊子的"小圈子"。 荆州集团最强势。诸葛亮带着这帮人从赤壁打到益州,军权政权一把抓。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创业元勋",看益州本土派总带点优越感。比如法正帮刘备夺益州后,曾当众羞辱益州旧臣,诸葛亮虽调解,但私下说"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潜台词是,荆州人规矩更大。 益州本土派最憋屈。他们是地头蛇,原本在刘焉、刘璋手下当老爷,结果刘备来了,官位被荆州人抢了,赋税还翻了倍。有个叫张裔的益州官员吐槽:"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素不相得。" 翻译过来就是:荆州人当老大,我们本土人连说话都不算。 最惨的是外附集团。姜维本是曹魏降将,空有"凉州上士"的本事,在蜀汉却总被当枪使。他掌管军事时,朝廷里荆州派的老臣总给他穿小鞋,连调兵都要看杨仪脸色。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魏延之死。这哥们是荆州派的"刺头",打仗猛但嘴笨,总跟杨仪不对付。诸葛亮死后,俩人为军权吵翻,杨仪在诸葛亮遗书里夹了句"魏延必反",结果满朝没一人替魏延说话。最后魏延被马岱追杀,脑袋挂在城门上——这不是平叛,是荆州派清理异己。 二、内斗有多狠?连保家卫国都成了"表演" 如果说派系斗争是暗流,那到了生死关头,这潭水直接掀翻了船。 诸葛亮活着时,还能镇住场子。他一死,矛盾全爆发了。蒋琬、费祎觉得北伐太烧钱,想休养生息;姜维是荆州派"鹰派",非说"不北伐,蜀汉迟早被曹魏吞并"。俩人为这事在朝堂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姜维被挤兑得没法子,只能躲去屯田——相当于把汉中大门敞开了。 经济上也全是内耗。为了凑北伐军费,蜀汉搞了个"直百五铢钱",一枚大钱当一百枚小钱用。益州的商人本来就讨厌北伐,这一下更恨了——凭啥你们荆州人打仗,我们出钱又出粮?于是有钱的藏钱,有力的藏力,蜀汉国库越来越空。 三、影视和讲坛早暗示了结局:我们都被"人和"骗了 《三国演义》里,谯周跪在刘禅面前哭劝投降的镜头,以前只觉得他软骨头。现在才懂,这是益州派积压了几十年的爆发——你们荆州人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占我们地盘,现在打不赢了就想拉我们陪葬?我们凭什么? 比敌人更可怕的,是"自己人"的刀 1700多年后再看蜀汉,我们终于明白:所谓"人和",从来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有的。它需要利益的平衡,需要包容的格局,更需要每个群体都能看到希望。 刘备带着"匡扶汉室"的理想起兵,诸葛亮用一生去践行,可他们终究没解决一个问题:这个政权到底是谁的?是荆州人的荣耀,还是所有蜀地百姓的家? 今天的我们看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嘲笑古人的内斗,而是要警醒自己——不管是企业还是团队,不管是家庭还是国家,最怕的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内部的猜忌和消耗。 #三国演义##诸葛亮# #魏延##诸葛北伐# #蜀汉之争# #姜维# #法正# #司马懿# #蜀汉之灭# #蜀汉故事# #蜀汉割据#
内斗,内斗还是内斗,蜀汉亡国最痛教训,失人和便失天下! 《虎啸龙吟》,司马懿对
五代十国志
2025-09-13 22:21: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