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kbs电视台在7月份拍摄了一部轰动韩国的纪录片《人才战争》,对比了为工科痴狂

迎松看趣事 2025-09-14 01:03:55

韩国kbs电视台在7月份拍摄了一部轰动韩国的纪录片《人才战争》,对比了为工科痴狂的中国和顶尖人才都去学医的韩国,引发了整个韩国社会的恐慌。

一个在苏黎世联邦理工留学的韩国女性却对中国社会重视工科的现象嗤之以鼻,并发表了如下长文,称“越穷的地方才越重视工科,我们韩国要学习欧洲,让大家都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以下是原文翻译)

疯狂工科的中国,疯狂医科的韩国——那么欧洲呢?

BJ 은달 · 2025年7月22日

前不久,我在一位熟人的博客中看到有人提到一部纪录片。标题是《人才战争:工科疯狂的中国,医科疯狂的韩国》。这是 KBS 纪录片团队制作的,上传不久的视频。可惜在瑞士 IP 下无法播放。不知为何,我对这部纪录片总是产生兴趣,最后甚至付费开通了 VPN 才把它看完。

我对中国其实不怎么感兴趣。和不少韩国人一样,我也曾毫无理由地歧视中国人。在国外被当成中国人会让我很不舒服,所以每当看到一群吵闹的中国人从身边走过,我就会不自觉地皱眉

关于中国,我所剩不多的好印象是大学时去上海探访交换生朋友的那一次。那时的我,看到比想象中更为现代、干净的上海,确实颇为惊讶。

纪录片长约 47 分钟,里面展现的中国面貌让我不寒而栗。他们对技术的热情令人震撼。当然,因为主题是工科,所以拍摄团队去寻找的对象大多是符合这一主题的人才。即便如此,国家政策和社会氛围都被调整成“上工科才能成功”的导向,仍然让我十分震惊。视频下的评论也都在说,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突飞猛进,令人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韩国未来的担忧。

看纪录片时,我想起了硕士阶段的一位“supervisor”(副导师)。他是清华大学出身的中国博士生,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电路设计经验。他是被教授特别邀请过来的,他经常抱怨欧洲的工作效率:“在这里做一个芯片的时间,中国已经能做十个了。”后来想想,那间实验室里确实有不少中国人。我上硕士课程时,亚洲学生几乎清一色都是中国人。以前我只觉得这是人口差异,但现在想来,他们来自一个大力提倡科学技术的国家,这也不无关系。

我毕业的苏黎世联邦理工最近把外国学生的学费提高了三倍,这在瑞士社会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而且对于某些特定国家,还有限制入学人数。中国就在其中。虽然不是官方理由,但在瑞士私下里流传的说法是:中国留学生会把关键的科技情报带回国。纪录片中也提到,中国政府会给他们开出优厚的薪资和待遇,劝他们回国。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中国对科技发展的渴求。

那么我所生活的欧洲氛围又是怎样的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能简单地用“欧洲”一词来统一概括。即使在同一个欧洲,不同国家之间差异也很大。举个例子,我的新同事是一位意大利人。虽然我对他还不是很了解,但从他每天带着简单的便当上班、拼命节省房租的举动里,我能推测出:他来瑞士就是为了赚钱。他是工科博士毕业的,算得上是 A 级人才。可是在意大利,尤其是南部,GDP 水平远低于韩国。作为西西里出身的年轻人,他若留在家乡,要攒钱并不容易。为了经济原因,他选择离乡来到这里。

说到这里,看似我只是想讨论各国引进人才的政策,但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另一件事。看纪录片时我一直在想:“那么那些并不适合工科的人该怎么办呢?”

再怎么强调培养科技人才,也不可能人人都适合工科。就像性格不同一样,每个人的兴趣与天赋都各不相同。可以通过训练培养人才,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开发“深度学习”的 CEO 那样的天才。或许,“即便不学工科也能好好生活”的社会,才是最幸福的吧?哪怕那只是一个理想。

喜欢艺术的孩子却被强迫去解数学题,这会是幸福的吗?我确实喜欢数学和科学,也读了工科,但严格来说,我并不是所谓的“纯粹工科人”。我喜欢韩国文学与写作,热爱音乐,也对社会现象很感兴趣,还喜欢学习外语。相比研发尖端技术,我选择工科专业更多是因为它的未来前景。现在的工作并不痛苦或难熬,学习技术也很有趣。但如果问我是否想成为“世界顶尖工程师”,我没有那样的野心。

在欧洲遇到的当地女生朋友们(大学工科同学除外),听到我的专业时常常露出新奇的反应。有个瑞士女孩总是打扮得非常完美,她学的是经营学,最近进入了一家咨询公司实习。当她问起我的工作时,我稍微解释了一下,她就皱起眉头,一副觉得很复杂的样子。另一个在医院做行政工作的女孩听完我的介绍后说:“我不太懂,但如果你做这份工作能开心,那就够啦~!”说完爽朗大笑。

男朋友的母亲第一次见我时,听说我学工科,感叹道:“哎呀,学工科的女生真了不起啊!在德国真的很少见。要说的话,大概也就东德的女生吧?”(过去的东德经济非常贫困,为了生存,很多女性走入职场学习技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情况。印度女性工程师多,原因也类似。)虽然她这是在夸我,但言外之意却似乎是:“在富裕国家,女性即便不学技术也能享受良好待遇。”

也许因为我住在瑞士,所以这种看法难免有些片面。但整体来看,欧洲年轻人并没有那种“必须读工科才能得到好待遇”的观念。这里的工程师待遇固然不错,但并非工科出身的人就一定待遇差。这大概是与中国最大的不同。瑞士本身大学升学率不到 20%,即使只有高中学历,只要接受了实用的职业培训,也能找到薪水不错的工作。对没上大学的人,社会上也几乎没有鄙视。瑞士的工科硕士以上学生大多是外国人,这一点便能说明问题。

当然,个人选择也与生活态度有关。中国受“振兴中华”的集体主义驱动;韩国也比欧洲更崇尚“成功”。欧洲人把个人幸福放首位,因此鲜有人为待遇而硬选自己没兴趣的专业。

过于强调个人幸福,确实让一些欧洲国家陷入经济困境,但若问哪种模式最理想,我想我仍不会立刻选中国。

0 阅读:108
迎松看趣事

迎松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