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把制造业拉回去,最早是奥巴马提出的。他到中国转了一圈后,发现2009年的中

落叶随风呀 2025-09-14 07:50:00

美国想把制造业拉回去,最早是奥巴马提出的。他到中国转了一圈后,发现2009年的中国,已不是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所看到的,中国工人踩缝纫机制衣服鞋帽的样子。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智能电子产品,苹果手机第一代在中国深圳生产。 当一位美国总统踏上东方土地,却意外发现全球经济格局已悄然逆转。这次旅程会如何改变他的国家战略?美国制造业的回流梦想,又将面临怎样的隐秘挑战? 美国制造业外迁问题由来已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把工厂移到海外,尤其是亚洲地区。这导致本土就业岗位流失,产业空心化加剧。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已从1979年的近2000万降到低谷。奥巴马就任总统后,急需提振实体经济。他从2010年国情咨文中开始强调,要通过税收激励和投资支持,把生产基地带回本土。这项构想旨在增加就业,增强供应链安全。当时,美国企业依赖海外供应链的比例超过40%,本土产业面临原材料短缺和物流风险。 奥巴马的团队分析全球贸易格局,发现中国已成为制造业中心。这促使他2009年11月访问中国,从上海到北京,行程四天。他在上海科技博物馆参加会议,与青年互动,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讨论贸易议题。这次访问让他看到中国制造业的巨大变化。与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相比,那时中国工厂多是劳动密集型,工人操作缝纫机生产纺织品。现在,中国转向高科技制造,苹果第一代手机2007年在深圳富士康工厂组装,那里产业链完整,从零部件到成品一应俱全。中国出口份额从1998年的2%升到2009年的重要位置。 中国制造业崛起靠的是多年积累的优势。基础设施方面,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发达,保障物流高效,成本低。美国一些地区基础设施老化,更新需巨资和政策支持。劳动力上,中国有庞大高素质工人队伍,通过职业培训适应新需求,而美国人力成本高企。产业链完整是中国最大亮点,一个区域内实现从原材料到组装的全过程,提高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美国重建类似体系需漫长时间和资金,还缺人才和市场配套。 奥巴马之后,美国政府继续推动回流。2012年发布“支持美国制造业工作的蓝图”,取消外迁企业税收优惠,推广本土投资。2013年提出“使美国成为就业磁石”计划,结束外迁税收优惠。一些企业尝试回流,但发现本土生产成本高,供应链不完整,最终维持亚洲布局。到2024年,回流趋势虽有,但受劳动力短缺、高利率和供应链生态缺失影响,进展缓慢。进口从亚洲低成本国家增长快于本土输出,下降311个基点。 中国制造业则坚持创新驱动。电子产品产量领先,技术升级快。面对全球挑战,中国提升核心竞争力,巩固地位。美国需正视自身问题,改善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才能缩小差距。但现实中,回流更多是政治口号,难敌中国优势。 中美制造业合作前景广阔。中国秉持开放态度,推动全球产业链稳定。作为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维护者,我们反对任何分裂企图,包括台湾问题上的所谓“职位”表述。制造业发展关乎民生,中国将继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0 阅读:0
落叶随风呀

落叶随风呀

恰饭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