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崩盘实录:明明占着"主角剧本",为啥输给了自己人? 诸葛亮去世是234年,蜀

五代十国志 2025-09-14 11:04:21

蜀汉崩盘实录:明明占着"主角剧本",为啥输给了自己人? 诸葛亮去世是234年,蜀汉投降是263年,满打满算才29年。当年"隆中对"画下的"跨有荆益"大饼,怎么就成了"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总有人说"蜀汉亡于邓艾偷渡",可仔细看才发现:真正杀死蜀汉的,从来不是曹魏的刀,是自己人攥紧的拳头。 一、内部打架比打敌人还狠:派系内耗有多致命? 《三国志》里有个细节:诸葛亮临终前,特意把军权交给杨仪,而非更懂军事的魏延。这俩原本是诸葛亮左膀右臂,一个管后勤调度,一个管前线冲锋,结果呢?诸葛亮刚断气,杨仪就派费祎去探魏延口风。魏延拍桌子喊:"丞相死了,我还能打!凭啥听你调遣?" 矛盾彻底爆发。杨仪上表说魏延"谋反",魏延也反咬杨仪。最后魏延被马岱追上砍了脑袋,三族遭诛。 更讽刺的是,魏延死后,蜀汉再没出过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后来姜维北伐,连个能镇住军队的副手都难寻。 内斗不止在武将圈。诸葛亮死后,荆州派(刘备老班底)和益州派(本地豪族)的梁子彻底爆发。益州士族代表谯周,直接写了篇《仇国论》,骂北伐是"极武黩征,百姓雕弊"。翻译过来就是:"别打了!再打咱们益州百姓都得饿死!" 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在朝堂上问投降与否,满朝文武鸦雀无声。最后站出来带头劝降的,正是谯周。 二、穷得叮当响还要硬撑:小国的"穷兵"困局 蜀汉到底有多穷?《晋书·地理志》记着:灭亡时全国94万人,军队撑死10万。对比曹魏443万人、50万军队,东吴230万人、23万军队,简直是"小身板扛大刀"。 诸葛亮北伐最头疼的就是粮食。《三国志》写第四次北伐,他发明"木牛流马"运粮,可还是不够。《魏氏春秋》补刀:"亮粮尽,退军。"翻译直白点:车轱辘都摇散架了,粮车还没到前线。 姜维接棒后更惨。他改了诸葛亮的防御策略,把"实兵诸围"(在各个关口布重兵)改成"敛兵聚谷"(撤兵到汉城、乐城,等敌人进来再打)。结果呢?263年钟会10万大军轻松突破阳安关,汉中直接丢了。 三、盟友变"塑料兄弟":吴蜀同盟的信任危机 当年孙刘联盟多甜?赤壁一把火烧出三分天下。可夷陵之战后,这关系就变味了。刘备为报关羽之仇打孙权,骂人家"犬羊之徒",联盟差点崩盘。虽然后来复盟,但彼此心里都揣着小九九。 最扎心的是蜀汉快亡时。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急得发诏让吴国救援。孙权嘴上说"马上派丁奉、诸葛靓去",结果丁奉只象征性打了一下淮南,压根没往蜀汉方向使劲。甚至有史料说,东吴想趁火打劫,派人去巴西郡"接收地盘"。 这种"盟友",蜀汉朝堂不是没察觉。但前期太依赖东吴制衡曹魏,后期想止损又来不及了。 历史给我们的警示:小团队的生死,藏在"人和"里 说了这么多,蜀汉真是因为"天命"才亡的吗?还真不是。 当年刘备入川时,益州士族其实没那么抵触。法正、李严这些人本来就是"本地+外来"的混合派,要是能好好融合,未必会闹到后来谯周带头投降的地步。诸葛亮要是多活几年,或许能调和荆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可惜他54岁就走了。 姜维其实也有机会。他要是能和诸葛瞻、黄皓缓和关系,守住汉中,邓艾未必能偷渡成功。但内斗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最后谁都刹不住。 再小的团队,"人和"才是最大的护城河 当年刘关张能从摆地摊到三分天下,靠的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团结;诸葛亮能让蜀汉撑41年,靠的是"鞠躬尽瘁"的凝聚力。可最后,这些珍贵的东西,都被内斗消磨光了。 #三国演义# #诸葛亮# #刘备##刘禅北伐# #蜀汉皇帝# #诸葛刘备# #蜀汉故事# #蜀汉灭亡# #姜维# #法正# #李严# #三国中蜀汉为何先亡#

0 阅读:0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