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解女囚?那真是要多舒服有多舒服~”中国古代,押解犯人流放是个苦差事,但差役却

湖锦行 2025-09-14 11:19:13

“押解女囚?那真是要多舒服有多舒服~”中国古代,押解犯人流放是个苦差事,但差役却抢着押解女犯人,因为这就是一个香饽饽差事。可对女犯人而言,流放可是比死亡更痛苦,甚至宁愿被酷刑致死也不愿意流放,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的深秋,苏州府的官道上,一辆骡车在寒风里颠簸。车帘下,露出一双沾着血污的绣花鞋,鞋主人林氏是前苏州知府的女儿,因父亲涉贪腐案被牵连,要流放宁古塔。 车旁跟着两个差役,一人腰间鼓囊囊的,不时摸出银锭掂量,另一人则哼着小调,全然没在意车中传来的压抑啜泣。 对他们而言,这趟差事是“美差”,对林氏来说,却是比死更难熬的劫难。 在古代司法体系里,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犯人需跋涉千里去往蛮荒之地,押解差役本应避之不及。 可唯独押解女囚的差事,差役们却抢着托关系争取,这背后藏着对女囚弱势处境的算计。 女囚大多体质孱弱,不少人裹着小脚,戴上几十斤的铁镣后,连正常走路都困难,更别说逃脱。差役不用像押解男囚那样日夜紧绷神经,夜里能安稳睡个好觉。 女囚若出身官宦或富商家庭,家属为保她路上少受折磨、守住贞洁,会提前备好重金“打点”。 林氏的兄长为凑钱,卖了家中藏书与字画,给这两个差役的“程仪”就有六十两银子,够普通农户过四年。 还备了厚实棉衣、防瘴气的药材,甚至雇了骡车,差役既能搭车省力,住客栈时连房钱都由林家支付。若是遇到无依无靠的女囚,差役更会克扣其仅有的盘缠。 可这份“轻松”,是用女囚的苦难堆出来的。林氏刚踏上流放路时,差役嫌她走得慢,挥起鞭子抽在她背上,粗麻绳鞭梢划破棉衣,渗出血迹。 到了饭点,给她的是掺着砂石的发霉窝头,渴了只能喝路边结冰的冷水;有次她想请差役帮忙给家中捎信,换来的却是“囚犯还敢提要求”的呵斥。 就算侥幸活到流放地,女囚的日子也难有转机。宁古塔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寒风像刀子般刮脸,林氏到了之后,随身财物被搜刮一空,被分配去舂米。 每天要舂够二十斤,稍有怠慢就会遭鞭打。更悲惨的是,不少女囚会被官府当作“物件”处置:或低价卖给地主当奴婢,或赏赐给驻军为奴,甚至被送入“官妓营”,日夜供人取乐。 林氏后来的结局,只在宁古塔的档案里留下“林氏,三年后病故”的寥寥数字,没人知道她最后是否盼来了家人的消息。 差役争抢押解女囚的现象,从来不是简单的“贪财”,而是封建制度与性别压迫交织的产物。底层差役收入微薄,只能靠这种收入谋生。 封建礼教将女性贞洁看得比生命还重,家属不得不花钱“买平安”;更根本的是,古代女性本就处于“附属”地位,沦为囚犯后彻底失去反抗能力,成了制度漏洞下的牺牲品。 如今再回望那些冰封的流放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差役腰间的银袋,更看到女囚镣铐上的血迹。 那一条条苦难之路提醒我们:任何漠视个体尊严、将他人痛苦当作“福利”的制度,终究会被历史淘汰;而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才是文明进步的真正底色。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天下将令——古代流放女囚犯,来回几千里路,为何衙役们却还抢着去押送?;搜狐——古代女囚被发配,衙役们为何抢着押送?其中的好处一句话说不完)

0 阅读:65
湖锦行

湖锦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