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之战后,华中局对陈毅的指挥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邓子恢、张鼎丞、曾山3位大佬联合向毛主席告状,要求“罢免”陈毅军权。 这事儿发生在著名的两淮之战后,当时华东的局势,那叫一个乱。咱们这边,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是两支主力,陈老总坐镇山东,粟裕大将在华中。按理说,强强联合,得心应手。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联合”上。 1946年9月,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进攻,上头决定主动出击,攻打淮阴、淮安,也就是“两淮”。这一仗,由陈毅统一指挥。想法是好的,集中优势兵力,啃下硬骨头。但打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国民党的火力、兵力都超出了预期,尤其是张灵甫的整编74师,那可是王牌中的王牌。结果呢?咱们付出了巨大伤亡,不仅没拿下目标,连淮阴、淮安这两个解放区首府都丢了。 这一下,篓子可捅大了。打了败仗,士气低落不说,内部的矛盾一下子就尖锐起来。华中野战军和华中局的同志们,意见最大。 为啥?因为在战前,粟裕就提出过不同建议。粟裕是打运动战的高手,他的思路是,不要死守一城一地,应该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找机会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可当时陈老总可能也是压力大,选择了硬碰硬。这一下,不仅山东野战军损失惨重,华中野战军跟着也吃了大亏。华中局的根据地丢了,家底都快打光了,能没情绪吗? 就在这时候,三位大佬站了出来。谁呢?华中局的邓子恢、张鼎丞,还有华中军区的曾山。这三位,可不是一般人,都是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老革命,在华中地区威望极高。他们眼瞅着部队损失这么大,心急如焚。 于是,他们干了一件在当时看来惊天动地的大事,联名给延安的毛主席发电报,告了陈毅一状。 这封电报的内容,现在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措辞非常严厉。大概意思就是说,两淮之战的失败,主要责任在指挥上,说陈毅同志“临阵犹豫,决心不定”,甚至直言不讳地提出,为了华东战局的未来,应该让粟裕来负责战役指挥,而陈毅同志,最好还是去搞搞后方工作,或者做政治动员。 这下,皮球踢到了毛主席那儿。说实话,这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一边是战功赫赫、党内军内都有巨大影响力,而且忠心耿耿的陈毅;另一边是三位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员,还代表了整个华中部队的情绪。处理不好,轻则影响团结,重则可能导致华东我军力量的分裂。 我有时候就在想,伟人的高明之处,恰恰就体现在这种关键时刻。主席没有简单地搞“一言堂”,也没有和稀泥。他先是安抚了双方情绪,然后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很清楚,陈毅有大局观,政治上强,能团结干部,这是帅才。而粟裕呢,军事才华出神入化,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这是将才。 怎么让帅才和将才完美结合,而不是相互内耗? 主席的解决方案,堪称神来之笔。1947年初,就在我们开头提到的临沂,那个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中央正式决定,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成立华东野战军。 任命下来了: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 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不还是陈毅一把手吗?邓子恢他们不是白告状了? 别急,关键在后面。主席随后又多次发电报,给这个指挥架构做了个“补充说明”,这个说明才是精髓。主席明确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后来又给陈毅发电,让他“在战役指挥上,多听粟裕同志的意见”。 这下大家就都明白了。陈毅依然是华东野战军的最高首长,负责军政大事、战略决策、团结内外,发挥他无人能及的政治优势。而一旦战役打响,地图铺开,具体的仗怎么打,兵怎么调,由粟裕说了算。 这就是后来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黄金搭档,“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由来。 这个安排,简直绝了。它保护了陈毅的威信,也充分授权给了粟裕。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华东我军拧成了一股绳。 后,这对“陈粟”组合,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尤其是孟良崮战役,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全歼敌王牌整编74师,打得国民党军闻风丧胆。再到后来的淮海战役,更是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1评论】【17点赞】
Fyz
识人之明,用人之精,有谁能出毛主席之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