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23岁的郁达夫来到青楼,想要发泄一晚,可他却表示:给他找一个年纪大的,相貌丑的姑娘,没想到,就是这番话竟然成就了他!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一片混乱,有钱人家纷纷把子女送出国,去日本,去美国,躲避战乱,郁达夫也是这股留学潮中的一员,但他不一样,他没钱。 他1913年跟着兄长东渡日本,可骨子里的贫穷让他像个异类,富裕的同胞看不起他,某些日本人也排挤他,这双重的孤立感,几乎要把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压垮。 1919年,郁达夫回国,虽然在文学上已经有了点名气,但他心里那股子烦闷却越来越重。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让他感到一阵阵的精神空虚,于是,他开始出入那些烟花之地。 但他不是去寻欢作乐的,那些嘲笑他跟青楼女子谈诗词的富家子弟,根本不懂他。 他是在逃避,想找个地方安放那无处可去的挫败感,他更是在寻找,寻找一种“同病相怜”的慰藉。 所以他向提了个奇怪的要求:给我找个年纪大的,长得一般的,没人愿意点的女子,这根本不是寻欢,这是一场蓄意的自我放逐,是对那个光鲜亮丽世界无声的反抗。 就这样,他见到了海棠,她的人生,是另一个维度的坠落,曾几何时,她是江南商贾之家的千金,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远近闻名的大家闺秀。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毁了这一切,岁月磨去了她的容颜,昔日的风华早已不在,当郁达夫见到她时,她只是个姿色平庸的半老徐娘。 可奇怪的是,她身上反而有种从容不迫的镇定,眼神里是说不尽的沧桑和一种温柔的坚韧。 在那间昏暗的屋子里,预想中的交易没有发生,郁达夫这个内心苦闷的知识分子,对着一个身处泥淖的女人,毫无保留地倾诉了自己的孤独、窘迫与迷茫。 海棠静静地听着,然后,她也开口了,讲了自己从云端跌入尘埃的过往,两个同样被命运无情抛弃的灵魂,在这一刻找到了彼此的镜像。 郁达夫感受到的不再是简单的怜悯,而是一种深刻的、刺骨的共鸣,他掏出了自己仅有的稿费,塞给了海棠,并承诺以后还会继续帮她。 这次相遇,像一道光,猛地照亮了他创作的黑夜,成了他的“指路明灯”。他找到了自己笔尖的方向。 回去后,郁达夫以海棠为原型,创作了小说《茫茫夜》,他的笔触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伸向了社会最底层的苦难,文章里充满了对小人物命运的悲悯。 而这篇小说,也奇迹般地改变了海棠的命运,文章发表后,海棠在青楼里意外出了名,境遇大为改善,再加上郁达夫持续的资助,她慢慢攒够了钱。 最终,海棠成功地为自己赎了身,离开了那个吞噬了她半生的地方,过上了相对自由独立的生活。 一场看似偶然的相遇,竟成了两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文学照进了现实,而现实,也最终成就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文学佳话。
1919年,23岁的郁达夫来到青楼,想要发泄一晚,可他却表示:给他找一个年纪大的
月下影婆娑
2025-09-15 11:02: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