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美国国会的气氛罕见地“整齐划一”,一周时间里,二十五项针对中国的

地球仪暗战 2025-09-15 11:04:05

2024年9月,美国国会的气氛罕见地“整齐划一”,一周时间里,二十五项针对中国的法案几乎全票通过,涉及无人机、生物科技、电动车等多个领域,目的就是限制中国的发展。 要知道,在美国,两党平时连修条高速公路都会吵到翻桌,可一旦扯上中国,分歧立刻蒸发。 那段时间,议员和媒体反复强调一句话:如果在和中国的竞争中掉队,美国就会走上不归路。 这股“整齐”的氛围并非凭空出现,在很多年前,美国政客就嗅到了风向,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正急速转冷。 2024年的一份民调说,大多数美国人觉得自己的饭碗被中国抢了,工资也被压得死死的,尤其共和党支持者对此怨气更大。 于是“对付中国”成了竞选舞台上的高频词,特朗普在集会上称中国是“最大威胁”,而民主党候选人也轮番强调要用硬拳头应对中国崛起。 另一方面,美国自己的经济毛病早就积了一大堆,制造业岗位外流,小城镇和农村长期萧条,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解决这些顽疾需要长时间和真本事,可找个外部替罪羊显然更省事,中国恰好成了最顺手的靶子。 不管是贸易赤字还是产业衰退,甩锅给中国既能显得自己强硬,又能转移国内注意力。 两党在对华立场上能达成共识,不只是因为情绪,更有实力的压力。 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进步超出他们的预想,有些高科技板块甚至逼得美国感到了“被追上”的压迫感。 对习惯了当世界老大的美国来说,这就像有人在后视镜里越逼越近,于是对外施压就成了唯一的共同行动方向。 具体玩法上,美国是多管齐下,科技上,自2022年推行《芯片与科学法案》,砸钱扶持本土半导体,同时卡死中国获取高端制程的渠道,贸易上,从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战一直打到现在,还延长部分关税措施。 军事上,不断在亚太扩张存在,加紧和周边一些国家的防务合作,外交上,拉拢盟友减少在供应链、高科技上的对华依赖,甚至要求欧洲国家在5G上弃用中国设备。 不过,这条“反华同盟”路并不好走,欧洲不少国家怕和中国撕破脸影响经济,态度摇摆,亚洲一些国家安全要靠美国,生意又离不开中国,也不愿彻底站队。这让美国在拉圈子的过程中不得不反复权衡。 更讽刺的是,这些对华措施在美国国内并没让老百姓赚到什么实惠。 高关税推高了进口商品价格,生活成本更高,通胀压得人喘不过气,科技限制让一些公司丢了中国订单,几大行业也跟着受伤。 而中国面对压力,加速了自主研发,芯片、电动车、可再生能源照样突飞猛进。 归根结底,美国两党如今的“罕见一致”,是为了在全球竞争中死守霸主地位,最好能把中国打回附属角色。 但现实是,中国的经济体系和科技自主性越来越强,全球市场也在多元化,美国想彻底叫停中国的步伐,难度远比他们设想的大得多。 长此以往,如果美国只会用打压换短期政治红利,不仅会错过合作机会,还可能在国际事务上丢掉更多朋友。 真正能让美国走出危机的,不是拦住别人跑,而是自己得先学会跑得更稳。

0 阅读:23
地球仪暗战

地球仪暗战

用地图解析大国角力,谁在改写世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