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加沙人遭遇灭顶之灾,孙玉良:悲哀的是世界对以暴行无能为力】
没有比这更冷的现实。百万加沙人躲在废墟下,头顶是呼啸的战机,脚下是随时坍塌的家园。巴勒斯坦外交部13日的警告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来自深渊的呐喊:这是一场彻底的人道浩劫。不是战争,而是清除文明的行径——学校、清真寺、医院,统统不保;高楼、民宅、公共设施,一个接一个被炸成平地。
以色列的战略清晰而冷酷。不仅是要清除哈马斯,更是要“清空”整片土地——饥饿断水、通信封锁、不断轰炸,让加沙成为一块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焦土。如果这不是强迫迁徙,那什么才是?而在所谓“人道通道”外,真正的路径通向的不是安全,而是死亡。
如今的加沙已无安全地带可言,这不是一地两地的问题,是整个地区都在遭遇灭顶之灾。每一栋倒塌的建筑背后,是数十个家庭灰飞烟灭;每一次精准制导,都是一次有预谋的毁灭。联合国已多次发出警告,可这些纸上声音,在以色列的“铁锤”下毫无意义。
而最令人愤怒的,是这种灾难仍在被“叙事包装”。以色列的辩词还是老调重弹:反恐、合法自卫、必要军事行动。可事实是,当哈马斯领导人不在加沙、导弹已转向南部平民营地时,炮火为何还在咆哮?谁来解释为何校园、难民营和清真寺成了攻击目标?
更何况,这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已经引发了全球道义危机。卡塔尔、埃及、阿尔及利亚都已谴责以色列严重践踏国际法。即便是以往立场暧昧的联合国秘书长,也开始频频用“违反国际人道法”“全面崩溃”等词眼。就连美国国内也不再一边倒,反战游行再次蔓延高校与街头。
问题的根子从来不是哈马斯,而是以色列对加沙的结构性封锁与毁灭式政策。一边假装与哈马斯“谈”,一边借机摧毁整个巴勒斯坦社会的骨架。在这样的战略下,所谓“谈判代表团”成了活靶子,和平倡议也成了舞台背景布。任何试图穿针引线的努力都会被导弹撕成碎片。
现在的加沙已经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处活生生的全球伤口。国际社会如果真想做点什么,《纽约宣言》不是摆设。如果连这份联合国通过的和平基础都得不到执行,那所有外交辞令都不过是陪葬。
问题的核心不是“怎么救人”,而是“谁还在下命令继续杀人”。当以色列的炸弹精准落在医院大门时,当儿童尸体堆在断垣残壁下,还能用哪一套“合法性”说辞来粉饰?不是什么“恐怖分子藏身之所”,而是一个民族正在被一寸寸抹去。
而在这背后,是更深一层的地缘意图和外交算计。越是焦土,越方便重构秩序;越是流离失所,就越能模糊边界。可别忘了,这不是19世纪殖民地的地图,而是21世纪的地球;不是棋盘上的冷兵器推演,而是真人真事的死亡数据。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中国有理由对中东局势保持高度关注。任何破坏地区稳定的野蛮军事行动,都是对全球和平秩序的挑衅。更不用说,这样的人道灾难,本就该激起整个亚洲、整个非西方世界的共同愤怒。今天的加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面临的明天。
或许这正是巴勒斯坦外交部最后还愿意用语言表达的善意提醒。否则,当“对话机会”彻底湮没,暴力就只剩下暴力来回应。
人类文明史上最悲哀的,不是灾难,而是灾难发生时有人欢呼有人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