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春秋时代创造了伏击战,三万秦军无一生还,一个在战国末期坑杀降卒,四十五万赵军血染长平,从三万到四十五万,相隔四百年,规模扩大十五倍,这不是巧合,是传承。 公元前627年,河南省洛宁县的崤山隘道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伏击战。 秦穆公派遣的军队在偷袭郑国失败后,经过崤山准备班师回国。 晋国军队和姜戎部落早已在山谷中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这支疲惫的秦军。 这次伏击堪称完美。 晋军利用崤山地形险要的特点,在两万多秦军完全进入谷地后,迅速封锁了前后出口。 秦军陷入绝境,在狭窄的山谷中无法展开阵型,更无法发挥骑兵和战车的优势。 经过一番激战,秦军全军覆没,"匹马只轮无反者"。 三位秦国主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两万多秦军士兵全部战死。 这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全歼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伏击战。 崤之战的成功,关键在于晋国军队对地形的巧妙利用和对敌军行动的精确判断。 晋国将领先轸选择崤山作为伏击地点,正是看中了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 这一战彻底打破了秦晋联盟。 秦穆公损失惨重,从此与晋国结下血海深仇。 秦国的东进步伐被迫停止,转而向西发展,征服西戎诸部。 晋国则通过这次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四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长平发生了另一场震撼历史的屠杀。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争夺上党的战争中爆发了大规模冲突。 这次不再是几万人的战斗,而是涉及数十万军队的国运之战。 赵国原本派遣名将廉颇驻守长平,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与秦军对峙。 廉颇深知赵军在兵力和装备上都不如秦军,只有通过持久战才能寻找机会。 可惜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廉颇。 赵括一上任就改变了防御策略,主动出击。 秦国名将白起抓住机会,布置了一个巨大的口袋阵。 秦军先是佯装败退,诱使赵军脱离阵地追击。 当赵军追到秦军营垒附近时,发现营垒坚固难攻,而此时秦军的两支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和粮道。 赵军被困长平,缺粮46天。 赵括亲自率军突围,被秦军射杀。 失去主将的赵军彻底崩溃,四十多万士兵向秦军投降。 面对这四十多万降卒,白起做出了一个震惊历史的决定:全部坑杀。 《史记》记载,此战"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这个数字在当时几乎相当于赵国一半的青壮年男性人口。 白起选择屠杀降卒,有多方面的考虑。 先是恐怖战术,通过大屠杀震慑其他诸侯国,让人不敢轻易与秦国为敌。 其次是现实考量,秦军无法养活这么多战俘,也不敢放他们回去重新武装。 最后是复仇心理,赵军在被围期间的拼死抵抗给秦军造成了巨大伤亡。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白起也因此被称为"杀神",一生杀敌超过百万。 从崤之战的三万秦军全歼到长平之战的四十五万赵军屠杀,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反映了战争规模和残酷程度的升级。 春秋时期,战争虽然频繁,但规模相对较小,而且还保留着一定的贵族礼仪。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及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能够动员的军队越来越多,战争也越来越残酷。 两次战争的战术思想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 崤之战开创了伏击全歼的先例,证明了在合适的地形条件下,可以完全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长平之战则将这种彻底消灭敌人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不仅要在战场上击败敌人,还要通过屠杀降卒来彻底削弱敌国的实力。 这种军事思想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从春秋的相对温和向战国的绝对残酷的转变。 春秋时期的战争还带有一定的仪式性色彩,讲究"兵不厌诈"但也要"仁义"。 到了战国时期,为了生存和统一,各国都不择手段,战争变成了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从崤之战到长平之战,相隔四百年,参战规模扩大了十五倍。 两次战争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崤之战阻止了秦国的东进,维持了春秋时期的多极平衡。 长平之战则为秦国统一六国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从此秦国一家独大,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证明,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战争规模和残酷程度的升级。 从三万到四十五万,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整个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
前224年,王翦亲率60万大军灭楚,出征之前,王翦命人估算了一下,每个士兵拉一次
【9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