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是桂系老大,是唯一敢当面骂老蒋的人,陈诚是老蒋宠将,在“天子门生”中,好以少壮派领袖自居,因为阵营不同,且有针尖对麦芒的权斗意味,加之两人性格都颇为自负傲慢,所以白陈之间的恩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陈诚对白崇禧时有不敬之举,白崇禧总是轻蔑地称陈诚为“陈小鬼”。 蒋介石身边最难缠的,不是敌人,是自己人。特别是白崇禧和陈诚,两个人看着都不是好惹的主,一个嘴快心狠,一个轴着不拐弯。 放在一张桌上开会,不用十分钟,气氛就能降到冰点。 有回在南岳,薛岳提议放弃长沙,把阵地往后挪。消息一传出来,军里一阵不安,像是突然掀了锅盖。有人立马反对,说这么搞门户大开,后面一大片就要暴露出来。 蒋介石拿着电报,先给陈诚看。陈点点头,说照原计划办。蒋又递给白崇禧,白扫一眼,说了一句:“这个说法有点道理。”语气不轻不重,但蒋听了,脸马上变了。 转头就给陈下死命令,三天内把薛岳叫回来,不然就别回来了。原本的决定就这么翻过来了。谁都知道,蒋有时候不是真的听话,是看谁讲得让他下得了台。这种会开得多了,大家也就摸出点门道了。 白崇禧的人精劲儿,是从年轻时候就带出来的。 做事利落,说话直接。他懂怎么拿捏蒋,也懂怎么在台面上踩着规矩发声。 北伐那阵子,蒋要他做参谋长,李宗仁死活不放。他本来也是推辞,后来还是去了,一去就立了功。再后来,蒋要打武汉,白在会上直接说:先讲和。蒋不高兴,说那我不干了。白抬头看他,说这也好,你退一退,说不定真能成事。蒋听完也没辙,脸色难看地走了。 这不是白第一次这么顶。有人说他心狠,也有人说他聪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拧着干,什么时候该装糊涂。他不追求一直在前头露脸,但在关键的时候,总能插上一脚。而蒋,其实也清楚这一点。 陈诚就不一样。他更像是科班出身的兵,不太讲场面,习惯讲规矩。他跟蒋的关系紧得像一根筋,话也直,但常常过于教条。 长沙那事,他当时力挺薛岳撤退,后来白一句“这有理”,他就被顶了回去。 那之后他憋着没说什么,但心里肯定不舒服。再到后面内战时期,白当众拿他三个月剿共失败的事说事,会场上人声嘈杂,代表们有人拍桌子喊“杀陈诚以谢国人”,场面一度快失控了。他一个堂堂行政院长,在台上坐着不吭声,像是自己也没底气辩解。 那时候,场面不是靠权力镇得住的,是看谁的人多,谁的话刺耳,谁能把情绪点燃。 白崇禧打仗有一套,人称“小诸葛”,不是吹的。可他算盘也打得响。 淮海战役那会儿,他手下有兵,但死活不肯动。 蒋一个劲催电报,他照样按兵不动。很多人说他见死不救,可站在白的立场上,也能理解。 他知道蒋是想让桂系替蒋系扛雷,自己人全完了也不会管他们。白想得明白,广西要保住,不能全陪了命。蒋气得骂街,可也拿他没办法。 陈诚呢,倒是更听话。他在蒋介石的部署下跑前跑后,干事也卖力。但偏偏打仗老吃败仗,底下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再加上他讲话一板一眼,不讨人喜欢。 长久下来,人望也跌了。战场输,后方也没撑住,连带蒋对他的信任也打了折扣。 最要命的是,陈诚太不懂变通。他在南京时,整风整军,管得死。 动谁不是动,就是把人架到台面上批一通。有些老将混战场几十年,不服这个书生兵,自然也就不肯卖力。白崇禧就说过一句话:“陈诚把战场当学校,他以为改改作风,就能打胜仗。”这种话在背后传得不算少。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兵败如山倒。陈诚在东北折了,后来调去接手西线,也没起色。到了1949年,蒋把兵权一股脑丢给白,指望他能做点收拾。白接过来一看,也没法救场,只能一点点往广西、海南收缩。等到最后兵分几路逃去台湾,大家已经筋疲力尽。 岛上生活和大陆不同,节奏慢了,声音也小了。 白在台湾没被重用,给了几个虚头衔,成天钓鱼写字,有点像退了线的老将。陈诚还算有些实权,但也只是蒋的代理人,说话得小心翼翼,处处顾忌。 很多年后,蒋提起当年失地的原因,有一次低声嘀咕,说自己是被人拖了后腿。 有人说他指的是张学良,也有人说是白崇禧。到底是哪一个,不太好说。 但一座山倒了,不可能就靠一块石头。那时候的国民党,体系烂了,兵心散了,上层互斗,底下早就透支了信任。 有个细节一直让人印象深。 1950年代末,台北开追悼会。白坐在台下,陈的照片挂在前面,香烟一缕缕地飘,檀香味浓得呛人。白没说话,只低头抽了一口气。 身边有旧部轻声说:“过去那段日子,谁还记得清楚呢?”一句话,像是说给谁听,又像是没指着谁。 老一辈的事,不全靠功过评判。 有时候,只能看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选的。白崇禧聪明,可也不全是赢家;陈诚守规矩,到头来也没守住局面。 他们都是真实的人,在那个搅成一锅粥的年代里,各自有算盘,各自也跌了跟头。 台北下雨时,士林的屋檐滴滴答答地响,有人在老照片前停了几秒,又走远了。 风吹过竹林,竹叶晃了一下,没发出声音。
印度为什么打不赢中国?印度专家曾这么说:中印战争的失败主要有5个原因。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