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7日,14岁的达娃央宗作为精心选拔的火种采集者,在海拔5000米的

炎左吖吖 2025-09-16 10:46:51

1990年8月7日,14岁的达娃央宗作为精心选拔的火种采集者,在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脉脚下,用太阳能聚光镜采集了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的圣火火种。 2008年6月21日清晨,在日光之城拉萨,75岁的登山英雄贡布高擎着“祥云”火炬,在罗布林卡迈出了北京奥运会圣火拉萨传递的第一步。 在156名火炬手组成的传递长龙中,第150棒的位置上,一位身着藏族盛装的女子静静伫立。 当火炬终于传递到她手中,她熟练而庄重地举起那承载着亿万人希望的火焰。 这一刻,距离她第一次触碰圣火,已过去了十八载春秋。 她是达娃央宗,一个名字早已与“圣火”紧紧相连的藏族女子! 时间回溯到1990年盛夏,8月7日。 在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唐古拉山脉脚下,空气稀薄,阳光却格外炽烈。 一场庄严而简朴的仪式正在举行,而主角是一位年仅14岁的藏族少女,达娃央宗。 她并非运动员,也非显贵之后。 而是经过层层选拔,被赋予一项神圣使命的火种采集者。 为即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采集圣火火种。 仪式现场,一架太阳能聚光镜矗立,镜面精准地捕捉着高原强烈的阳光,汇聚成一个光点。 达娃央宗身着洁白的藏袍,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她手持特制的引火棒,将尖端伸向那汇聚了太阳能量的焦点。 片刻,一缕青烟升起,随即,橘红色的火苗欢快地跳跃起来。 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的圣火,在青藏高原的阳光下,由一位藏族少女的双手成功点燃! 这一刻,被镜头永恒定格。 通过电视信号,达娃央宗纯真而圣洁的形象,连同她手中那簇象征“民族团结与和平之光”的火焰,瞬间传递至全国乃至亚洲亿万观众的心中。 一夜之间,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亚运会期间,达娃央宗受邀来到北京,出席了盛大的开幕式,亲身感受了这场亚洲体育盛事的恢弘与激情。 聚光灯下,她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然而,当亚运的喧嚣渐渐散去,这个来自高原的少女,却没有名利场,而是选择回归本真。 她进入了北京西藏中学,像所有普通学生一样,潜心学习。 对她而言,那段传奇经历是荣耀,更是责任。 中学毕业后,达娃央宗选择回到养育她的故乡西藏。 她曾在西藏自治区体育局任职,为家乡的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后来,她又服务于西藏航空公司,继续尽职尽责。 时光流转,当年那个在雪山脚下点燃圣火的青涩少女,已成长为沉稳干练的职业女性。 她将那段辉煌的记忆珍藏在心底,只在特定的时刻才会回忆。 2004年,当雅典奥运会的圣火传递来到中国境内,人们再次想起了那个名字达娃央宗。 她又一次被选中,成为光荣的火炬手。 四年后,2008年,奥林匹克圣火第一次来到古老而现代的中国。 当圣火传递的路线规划到世界屋脊拉萨时,达娃央宗的名字再次被提及。 她,无疑是拉萨站火炬手最合适、也最具象征意义的人选之一。 于是,在6月21日那个拉萨清晨,作为第150棒火炬手,达娃央宗再次站在了传递圣火的历史节点上。 当上一棒火炬手将“祥云”火炬郑重交到她手中时,时光仿佛倒流。 她迈开步伐,步伐坚定而从容。 道路两旁,是热情高涨的拉萨市民,他们挥舞着国旗和五环旗,用藏语和汉语高声欢呼。 这欢呼,不仅为奥运,也为这位从他们中间走出的女儿,为她与圣火之间这段跨越十八载的奇妙缘分。 达娃央宗的这一段传递路程,或许只有短短几十米,却浓缩了她生命中最珍贵的篇章。 达娃央宗的故事,远非一个“一夜成名”的童话。 它更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吟唱着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她以最纯粹的方式,在生命的关键节点,点亮并传递了象征团结、和平与奋进的火炬。 圣火不灭,明月永照,她的传奇,如同高原的星空,深邃而恒久! 主要信源:(光明网——达娃央宗 一生与圣火结缘)

0 阅读:98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