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尊即将被送往日本展览。出发前,专家马承源突然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引,便伸手在内部摸了下,居然意外发现里面刻了一篇铭文,而里面出现的几个大字,瞬间让无人问津的铜尊成了国宝级文物! 陕西宝鸡贾村镇的田地里,1963年出土了这件青铜器,当时农民陈堆挖出它,没当回事,就搁在家里用着。两年后,1965年,陈堆把这铜器卖到废品站,本来要熔掉变钱,幸好宝鸡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不对劲,收了回来。铜器就这样进了馆,表面锈迹厚重,大家一时没看出多大价值,它在库房待了十来年。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1975年,国家组织文物展去日本,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负责挑选展品。这件从宝鸡来的铜尊被选中,外形方口圆底,高圈足,兽面纹饰精致,马承源觉得它不一般。就在展览准备阶段,马承源注意到铜尊内部有异样,清理锈迹后,底部现出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几个字,意思是居于天下中心,把“中国”一词的记载提前到西周早期,比以往认知早一千多年。这铜尊顿时从普通器物变成焦点,国家取消它出国计划,正式命名为何尊。 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的器物,铭文记录周武王灭商后,周成王迁都洛邑的事,与《尚书》里的《洛诰》《召诰》相符,补全了历史空白。它重14.6公斤,高38.8厘米,工艺讲究,主体兽面纹高浮雕,整体稳重古朴。作为首批禁止出境文物,何尊如今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供大家研究和参观。 这件铜尊的经历告诉我们,文物保护多重要。从田里挖出,到差点熔掉,再到专家辨识,每一步都靠大家重视。要是没那份细心,何尊的秘密还埋着呢。现在,我们国家文物工作越来越好,普查鉴定机制健全,博物馆遍地开花,让老百姓近距离接触历史。 何尊不光是件器物,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它证明西周早期就有“中国”概念,体现先人居中统御的智慧。这在当下,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路上,我们靠这些遗产找根脉,激发干劲,推动民族复兴。 宝鸡地区以此为依托,开展文物活化,让历史走进生活。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办讲座,大家学着保护身边的文化遗存。这不光是专家的事,人人都得参与。
1975年,一顶铜尊即将被送往日本展览。出发前,专家马承源突然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
虎虎聊娱乐
2025-09-16 14:35:56
0
阅读:0